五四時期的戲劇運動,集中於對傳統戲劇的批判和對西方戲劇的引進和介紹。根據對傳統舊劇的不同態度,現代戲劇的建構之路被探索出了兩個方向——以批判為代表的“建構西式新劇”和以保存為代表的“國劇運動”。
(1)《新青年》推出“舊劇評論”——建設新劇的激進立場。
五四時期,為適應新文化運動的要求,戲劇運動再次興起。這種崛起是由批評引領的:《新青年》在1917-1918期間發起了壹場“舊劇評論”,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對中國傳統舊劇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先驅們批評傳統舊劇“只求賞心悅目”的戲劇觀念,不符合現實。(傳統戲劇模式:“私訂終身後花園,墮落之子奪冠,夫妻恩愛。”西廂記)
五四時期對舊劇的批判存在簡單化的缺點,否定舊劇的批判者不能切中要害地說明舊劇的審美本質。但當時的老戲畢竟是壹種含有大量封建思想毒素和大量原始落後藝術因素的東西,藝術形式相當固化。徹底改造它以表達新思想和新生活才是出路,這是戲劇改革者的初衷。
(2)“國劇運動”——新戲劇建構中穩健的文化選擇和趣味戲劇觀。
“五四”以後,戲劇運動進入艱難建設的深入發展時期,表現為大量戲劇團體和藝術流派的出現,戲劇在青年學生中的普及。與此同時,早期戲劇作家也在劇本創作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果。簡要介紹如下:
(1)戲劇團體的成立——人民戲劇社、上海戲劇協會的現實主義戲劇藝術和倡導業余的、非商業的“愛美劇”運動。
(2)成立戲劇學校——北平人民藝術戲劇學校和北平民族藝術學校戲劇系。
③戲劇藝術的現代化——小劇場運動和新的戲劇理論與表演體系的建立。學生的業余戲劇和戲劇系的藝術實踐直接推動了“小劇場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