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遠離”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了楚國。楚成王收留了他,款待他。他許諾,如果楚謹發生戰爭,晉軍將從三家(壹家三裏)撤退。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晉國支持宋楚之爭,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避開了,誘敵深入並取得了勝利。
(2)怒而沖冠成語故事
暗指憤怒:
戰國時期,秦國的項聽說趙國有壹件非常珍貴的國寶——璧,就寫信給趙惠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來交換這件寶物。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秦國。藺相如將玉璽獻給秦王後,發現秦王根本沒有交付十五城的意思,便假設玉璽有問題要給秦王看,趁機從秦王手中拿了回來。
這時,藺相如已近殿柱,氣得頭發都豎起來了,帽子也支了起來。他對秦王說:妳要是迫害我,我的頭就用這塊玉砸在這根柱子上!
後來,藺相如終於把和氏璧完全歸還給了趙。
③成語故事100。
事情已經變了。
桑園,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事情發生了很大變化。
從前,王元和馬謖、李先念相約去蔡京家喝酒。王元壹行人很快就到了蔡京家,卻沒有看到馬固的到來,於是派使者去請。麻姑來了,說是奉命來蓬萊遊玩。她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退了壹半。王元說它會再次揚起灰塵。
2、不拘壹格
拘留:限制;g:規格和方法。不限於規格或模式。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主張改革禁煙,沒有得到朝廷重用。48歲時,他毅然辭職退休。路過鎮江時,他看到當地的人們在祭拜神靈。他寫了壹首詩:“九州生氣靠風雷,千軍萬馬齊讀書悲;我勸上帝重新站起來,放下才能,不要拘泥於壹種模式。”
3.對它了如指掌
是的:我明白;指掌:指向妳的手掌。形容知道事情很清楚,喜歡把東西放在手心裏給別人看。
古代皇帝都要建祠堂,裏面的神靈按照祖先的級別依次排列。每當有重大活動或節日時,皇帝都要到廟裏祭祖,這就是所謂的“羅”儀式。很多人不懂禮,就向孔子求教。孔子認為魯宗廟違反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禮之人,知治國之道。”
4.長風破浪
比喻胸懷大誌,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南宋著名的將軍宗彜從小就雄心勃勃。他喜歡拿著槍跳舞和鑄劍。當他的叔叔宗炳問他的誌向時,他回答說:“我想借著壹股長風沖破千裏!”後來,他帶兵攻打臨猗國,以計謀取勝,被封為佐為將軍。
5.拔苗助長
比喻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是壞事。
從前,宋朝有壹個農民,擔心自己地裏的秧苗長不高,就天天去地裏看。三天過去了,秧苗沒動。他想了壹個辦法,急忙跑到地裏壹棵壹棵地育苗。回去告訴我兒子,秧苗長了好多。當我兒子跑到田裏時,所有的秧苗都死了。
6.壹片葉子是瞎的
眼睛被壹片樹葉擋住,說明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壹個書蟲從古書上讀到“蟬蛻”的故事,信以為真,四處尋找。他把蟬藏身的地方的葉子都摘下來,帶回家遮住臉做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生氣地說,她看不到。他拿著這片葉子在街上偷。被抓後他說:“我瞎了。妳看得見嗎?”
7.期待已久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以詩為民請命,得罪了當時的權貴。所以被貶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潯陽河送別即將離開的朋友,風吹著蘆葦,壹陣陣淒涼。他們上了船,喝了酒,河上有琵琶聲。他們把船開近了,等了很久才看到那個美麗的女人仍然在她的吉他後面藏著她的半張臉。
8、九牛壹毛
用壹杯水救壹車燃燒的柴火。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從前,有壹個樵夫在山上打柴。當他聽到救火的聲音時,他跑去滅火。後來他家的柴火車著火了,正好他看到路邊有個杯子,就拿著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滅火。但是火太大了,壹杯水根本無濟於事,壹卡車柴火都被燒光了。
9、逼真
生動的:活潑生動的外表。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仿佛有生命壹樣。
莊子寫過這樣壹個故事:“從前莊周夢是壹只蝴蝶,栩栩如生。”他夢見自己變成了壹只美麗的蝴蝶,比真正的蝴蝶還要美麗,在空中翩翩起舞。
10,三次去山寨
最初是關於漢末劉備拜見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誠,壹再邀請。劉備、關羽、張飛親自去臥龍崗見諸葛亮,之前兩次都沒見到。他們終於第三次見到了諸葛亮,並真誠地邀請諸葛亮出山。
11,十個壹個
當:相當。壹人敵十人。形容軍隊驍勇善戰。
公元506年,孫武率領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楚國軍隊二十余萬,開創了以壹當十的戰爭戰例。
12,道聽途說
路上聽到的話,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毫無根據的謠言。
古代讀書人艾子的鄰居毛孔,是個無所事事的人,經常把在外面聽到的事情誇大,講給艾子聽。有壹次他說:“壹只鴨子壹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相信。他說壹塊二十英尺長十英尺寬的肉從天上掉了下來,他還信誓旦旦地說這是他親耳聽到的。
13,壹塊冰心
冰心:壹顆幹凈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詩人王昌齡在官場屢遭挫折,得罪權貴,屢遭貶謫。然而,他仍然是透明的,真誠的,他決心不與那些人同流合汙。他在《芙蓉客棧與辛棄疾別》壹詩中表達了這樣的感情:“入夜烏寒雨,送客楚山明。”洛陽親友若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14,根據地圖
跟著畫像找好馬。比喻墨守成規;也比喻順著線索去尋找。
春秋時期,騎馬專家孫楊(伯樂)根據自己騎馬的經驗寫了《騎馬記》。他的兒子想學騎馬的技術,讀了騎馬的書,按照書上的標準選了壹匹“千裏馬”——壹只癩蛤蟆回家向父親報喜。伯樂看完很苦惱。
15,壯麗山河
形容英雄氣概,使祖國的山河更加壯麗。
北宋年間,趙鼎21歲的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被調到都城開封府。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宋欽宗卻置之不理。北宋滅亡後,趙鼎仍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道:騎著壹個籃子,終上青天,朝氣蓬勃。
16,不自量力
我不衡量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實力。
春秋時期,弱國從鄭發動戰爭,被打敗。原因是沒有正確分析敵我力量,分不清敵我,周邊國家沒有團結起來。結果,這個國家不久就被楚國所滅。
17,鬧。
形容騷擾,連雞犬不寧。
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他親眼目睹了百姓悲苦不堪的悲慘境遇,寫了壹篇文章《捕蛇者說》。這篇文章描述了壹個捕蛇者,他寧願冒著生命危險去捕蛇,也不願去種田,因為貪官汙吏讓當地的雞犬不寧。
18,不足
心裏想做,但是力氣不夠。
東漢時期,班超70多歲在西域征戰平定匈奴叛亂,身體日漸衰弱,於是上書漢武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姐姐班昭也寫了壹封信,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他就吃不消了。韓和帝看了兩人的奏章,連連點頭,遂詔班超回京。
19,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壹個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還喜歡聽別人彈鋼琴。鄒驥帶著鋼琴去拜訪齊威王,只說不彈,把不彈鋼琴的道理和治國聯系起來,讓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丞相。鄒驥很有自知之明,用自己的形象影響了齊威王。
20、孜孜不倦地教導人們
教人特別有耐心,永遠不累。
孔子帶領弟子環遊世界,經歷了新鄭病。他們不得不在那裏住了幾個月。弟子樊遲問孔子如何做農活。孔子心裏不高興,非但沒有孜孜不倦地教導別人的習慣,反而承認自己不如老農。樊遲不得不征求當地農民的意見,最終種植了葫蘆和扁豆。
(4)戰爭的成語故事,約100字。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燕滅蜀,奪取魏國政權,準備出兵攻打吳棟,實現統壹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討論破壞計劃。大部分人認為吳國還是有壹定實力的,要壹舉消滅它可能不容易。最好有足夠的準備。將軍杜預不同意大多數人的觀點,給晉武帝寫了壹封信。杜預認為,必須趁國浩弱的時候消滅它,否則當它有力量的時候就很難打敗它。司馬燕讀了杜預的奏章,向他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同意杜預的分析,並建議迅速攻擊吳國,以避免後患。於是司馬燕下定決心,任命杜預為征南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燕調集20多萬兵馬,兵分六路,攻打吳國。壹路鑼鼓喧天,旌旗飄揚,將士威武雄壯。第二年,攻占江陵,斬了吳國壹員大將,率軍乘勝追擊。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聞風喪膽,大開城門投降。司馬燕命令杜預從小路向建業進軍,建業是吳的首都。這個時候有人擔心長江洶湧,不如等到冬天再進攻。杜宇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士氣高昂,鬥誌旺盛的時候,我們取得了壹個又壹個的勝利,就像壹根斷了的竹子(像用尖刀砍竹子,幾個星期就斷了)。壹舉攻下吳,用不了多少力氣!”金朝的軍隊,在杜宇的帶領下,在武都搶建商,很快就攻占了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壹了全國。春秋末期,吳王夫差接連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他雄心勃勃,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全力征服金。但就是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率軍壹路打到吳國首都蘇州,派兵占領淮河,切斷了吳王的退路。這個消息給吳王夫差潑了壹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官和武將商議對策。大家都說,現在回去,意味著兩關都打了敗仗,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無異於成為戰國中的霸主,回頭收拾越王勾踐也不遲。大計已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出奇制勝。壹天晚上,吳王下令。全軍的士兵都吃得很好,馬也吃得很好。從全軍挑選三萬精兵。每壹萬人組成壹個方陣,* * *組成三個方陣。每個廣場有100人。每壹行的開頭都是軍官的部門。每十行,即1000人,由壹名醫生負責。每個項目的方陣由壹名將軍帶領。廣場中央,白盔白甲,白衣白旗,白弓箭,都是吳王自己掌握的,叫鐘君;左邊的廣場,紅色的頭盔,紅色的鎧甲,紅色的衣服,紅色的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正方形是黑色的。半夜出發,天亮到達離金軍只有壹裏地的地方。天剛亮,吳軍擊鼓,歡呼之聲震動大地。當金軍從夢中醒來,看到吳軍的三個方陣,威風凜凜,十分震驚:白色的方陣“如火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紅場,“看起來像火”——像燃燒的火焰;那個黑色的正方形就像深不可測的大海。
⑤成語故事100字
1.無情的
南朝人陳,亡國後在長安被俘。隋文帝優待他,不在他面前演奏武帝的音樂,以免他聽到後引起亡國之痛。不料後來守的官員向隋文帝報告要官銜,隋文帝說:“寶叔無情。”比喻不要臉。
⑥成語故事圍魏救趙100字。
戰國時期(公元前353年),魏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向齊國求助。齊國大將田忌、孫臏領兵救趙,乘魏國都城空虛,領兵攻魏。魏軍回來救駕,齊軍乘其疲勞,中途擊敗魏軍,趙威松了壹口氣。這種策略後來經常被軍事家采用,被稱為“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是指在敵人後方襲擊敵人的據點,迫使進攻的敵人撤退的戰術。現在指的是迂回包抄敵人後方,迫使敵人撤軍的戰術。
(6)成語故事延伸閱讀100字:
《圍魏救趙》選自《三十六計》。“三十六計”或“三十六計”,指的是中國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計,起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以中國古代優秀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為基礎的軍事著作,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遺產之壹。
原書按計劃名稱排列,分為六套,分別是勝計劃、敵計劃、攻計劃、近戰計劃、合並計劃、敗計劃。前三套是上級用的,後三套是下級用的。每套包含六米,共36米。其中,每個名稱後的解釋都來源於《易經》的陰陽變化理論和古代兵家剛柔、奇、攻、守、克己、虛實、主客體等對立相互轉化的思想,其中包含著樸素的軍事辯證法因素。
⑦成語故事約100字。
(指生活在異國他鄉的人)樂得忘了家和責任
三國時期,劉備占領蜀國,建立蜀國。他死後,他的兒子劉禪繼承了他,也被稱為“劉阿鬥”。劉禪的昏庸版本沒有權利能夠。賢臣死後,蜀國於公元263年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王維的曹懋封他為沒有實權的“快樂公爵”,讓他遷到魏京都許昌。
王維本人沒有實權,司馬昭說了算。在壹次宴會上,司馬昭故意安排在劉禪面前表演四川歌舞。壹想到故國破敗,劉禪的隨從們都很難過,但對說:“妳就在這裏過得開心點,不要再想蜀了。”他壹點也不想念舒。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衍生出“樂而不思”這個成語,來形容壹些安於現狀,忘本的人。也描述了壹些人樂而忘本。
⑧成語故事充滿生氣。
拼音nùfùchéng guān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秦國的趙浩棋向趙惠王許諾用15座城市交換,以得到趙國的和諧。受秦國影響,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對這座城市保持沈默。藺相如用壹招奪回了和氏璧,憤怒地說:“我不與城池交換,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偷腳的故事,氣得像明星送皇冠。《莊子·盜種植園》因為扶著墻,就像站在柱子上,怒發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定義就是頭發直發怒,帽子戴上。形容極度憤怒。
用作謂語、賓語、定語和補語;形容極度憤怒
同義詞是狂怒、憤怒和憤怒
相反,這句話是在天堂,欣喜若狂,歡欣鼓舞。
成語例子生氣沖冠,倚欄桿雨歇。宋·嶽飛詩《滿江紅》
其他用途
◎比如把“我聽了他的話會暴跳如雷”這句話改成“非常生氣”就更自然了。
◎秦歡不服,馬上打電話給關錦耀。關錦瑤怒不可遏,但因為情人涉及的公司不方便直接出面,只好電話制止。
◎生氣了就會想起陳圓圓,江南名妓。
⑨為成語故事約100字。
像巍峨的高山和偉大的河流壹樣崇高和雄偉――壯麗
出自宋《老學寺筆記》趙丞相、陳病重,從書上寫道:“騎簸箕,尾歸天,氣壯山河。”解讀比喻人的英氣如山河。故事南宋大臣趙鼎出身貧寒,四歲喪父,在母親的呵護和教育下長大。21歲考中進士,做官時敢於批判權貴。
向石頭扔雞蛋
《墨子歸義》的出處是,其言非我,猶在以卵擊石,天下之卵盡矣。它的石頭還在,不能被摧毀。釋義“用雞蛋扔石頭”也叫“用雞蛋扔石頭”,意思是雞蛋碰石頭。比喻不自量力,自毀前程。有壹年,墨子去了北方的齊國。途中遇到壹個叫嶽的人,對墨子說:“妳不能北上。
文學漢語中的助詞——學究氣的術語/廢話
來源:《湖南山野錄》(太祖)指門檻,問溥曰:“何不只寫朱雀門,用妳所需之字?”蒲敦說,“語言有助”。太祖笑道:“有什麽事嗎?”解讀:諷刺文人書卷氣,不講實際。故事: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當他成為皇帝後,打算擴建他的外圍城市。他來到朱雀的門前,擡頭看見門口畫著糕點充饑。
三國時期,魏國有個叫魯豫的人。他十歲成了孤兒,他的兩個哥哥相繼去世。戰亂中,他辛辛苦苦養活寡居的嫂子和侄子,生活十分艱難。他因其個性和學識而受到人們的稱贊。
後來魯豫做官了。他為官正直,三年多,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魏明帝非常信任他。
當時選官壹般是由人推薦,推薦人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這些名人大多只註重空談,不註重實際,互相吹捧,這讓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鐘時,下令:“這次選拔要由陸玉來推薦。選人不要只看名聲。成名就像在地上畫了壹個餅,其實是不能吃的!”
“畫餅充饑”這個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如今常以此比喻用幻想來安慰自己,或說明虛名無用。還有壹個成語“望梅止渴”,也有類似的意思。
思梅止渴——以虛幻的希望自慰
南宋劉義慶寫《天下第二十七回》:“吳偉在戰鬥中迷了路,全軍口渴,所以說:‘前日有大梅林,赦子,酸甜解渴。’士卒聞之,滿嘴水,可得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學原理
換句話說,曹操把他的部隊帶到了壹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非常口渴。曹操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們說:“前面不遠處有壹片大梅林,李子很多,酸甜可口。然後我們會玩得很開心。”士兵們聽了,壹個個都流口水了,不再喊渴了,行軍速度也加快了。
在電影《上甘嶺》中,我們可愛的連長還成功地表演了壹出現代版的“望梅止渴”。電影裏有這樣壹個情節:在坑道嚴重缺水的危機下,連長給戰士們講了壹個“話梅”的故事,引得戰士們壹個個咽下了嘴裏。
生氣沖頂是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秦國的項聽說趙國有壹件非常珍貴的國寶——璧,就寫信給趙惠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來交換這件寶物。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秦國。藺相如將玉璽獻給秦王後,發現秦王根本沒有交付十五城的意思,便假設玉璽有問題要給秦王看,趁機從秦王手中拿了回來。這時,藺相如已近殿柱,氣得頭發都豎起來了,帽子也支了起來。他對秦王說:妳要是迫害我,我的頭就用這塊玉砸在這根柱子上!後來,藺相如終於把和氏璧完全歸還給了趙。這個成語形容極度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