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祭祖,郊遊,春遊,植樹。
第二,有關於清明的成語:
朝中寒食,每夜元宵,有序,離別,悲痛欲絕,悲痛欲絕,悲天憫人。
悲而不傷,處處悲,悲壯,刻骨銘心,歷歷在目,面桃花。
1,清明的由來
據傳說,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放途中,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我又累又餓,再也站不起來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吃的。大家都急得不得了的時候,我帶著介子推去了壹個僻靜的地方,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給公子喝。重耳逐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被介子推從他腿上割下來的時候,他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成為君主,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即位後,文公壹開始獎勵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卻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勸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爭功的人。他收拾行囊,和老母親悄悄去綿山隱居。
晉文公聽了,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問介休,但介休已經離家去綿山了。綿山山高且險,樹木茂密。很難找到兩個人。有人提供了壹個方案,從三面燒綿山,逼壹個介子推出去。大火燒遍綿山,卻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大火被撲滅後,人們發現介子推背著他的老母親已經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去了。晉文公哭著說。下葬時,我在樹洞裏發現壹條裙子,上面寫著:“願我主永遠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們爬山祭奠。當他發現老柳樹死而復生後,就給它起了“清明柳”的稱號,並告訴世人,寒食節的後壹天被定為清明節。
2、清明的習俗
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打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蹴鞠:弓是球的壹種,球皮用皮革制成,球內填充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去郊遊: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壹直保持著清明節去散步的習慣。
植樹: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栽苗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放風箏:也是清明節最喜歡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中國網-中國傳統節日
風俗網-清明節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