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楊琳的散文

楊琳的散文

語言研究

1.不相關又是語文學習的另壹種解決方案1987: 2

2.《談扛柴火滅火》討論中國語言世界1987: 5。

3.“趙造假”新解四川大學學報1988: 4

4.“Only S is(it)P”句式研究煙臺大學學報1989: 1

5.解讀“取與反”與“論”中國語言世界1989: 4

6.“起”的壹種特殊用法——古漢語研究1989: 3

7.中國人稱代詞“起”的研究。

8.郭錫良主編《古代漢語釋義》煙臺大學學報1990: 1

9.1990: 3號文件對馬王堆漢墓帛書重號的說明。

10.《疑問詞和指示代詞+起》釋義煙臺大學學報1991: 1

11.論“V於(Hu) O”的結構煙臺大學學報1992: 2

12.古籍國語閱讀語言建設簡訊(香港)第36期(1992.6)

13.古代漢語詞匯和考古漢語雜項研究1993: 3

14.中國系詞研究述評煙臺大學學報1993: 4

15.圖書館學五筆編號法研究1994: 4

16.漢語拼音方案中國人文(朝鮮)系列13 (1994.438+02)

17.成語的另壹種解釋——兩部詞典研究1994: 6

18.東洲課本1995: 2

19.建立統壹的古代漢語教學語法體系,沒有必要使用中國漢語1996: 1。

20.漢語詞匯復調現象新探煙臺大學學報1995: 4

21.古漢語兩個正義成語研究1995: 4

22.清華大學(臺灣省)語文詞典存在的問題1995: 2

23.為什麽壹切事物都被稱為“某物”文史知識1997: 7

24.詞匯標準化應該建立在符合和需要的基礎上。語言結構1997: 5

25.論聞壹多《詩經》研究系列1 (1998.7)。

26.《金瓶梅》詞語劄記煙臺大學學報1997: 4

27.什麽是“天上掛的雲”?學中文1998: 5

28.古漢語詞匯辨析:三部古書研究1999: 1

29.解讀古籍,必須從多方面考慮古漢語的學習1999: 3

30.如何畫“畫餅充饑”?學中文1999: 6

31.《訓詁學的學術原則》,中國歷史研究系列之二(2000年8+0)

32.伍子胥事跡新發現社會科學前沿2000: 4

33.“虛構”的詞源考證上古漢語2000.3

34.“子”是尊美之名。中國歷史研究第三輯(2000年8+00)

35.“界首”和“胡豆”詞典研究2001: 1

36.“250”和“不管三七二十壹”的生根

37.中國歷史研究叢書之四中國文學隨筆劄記(2001.3)

38.《小二丫文獻學研究》叢書第1號,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8。

39.《小二丫》糾錯語言研究2002: 1

40.“小爾雅”難訓溯源煙臺大學學報2002.2

41.為什麽箭靶的中心叫“鴛鴦”?中國經典與文化2003: 1

42.什麽是“偏見”?煙臺大學學報2003: 3

43.關於文字大小寫驗證方法的語言研究2003.4

44.《漢語詞典義的起源》,《中國歷史研究》第六輯,巴蜀書店,2003+38+0。

45.《說文》第1輯《小二丫》原詞研究,湖北:崇文出版社,2004.6438+0。

46.《小二丫研究史》清華(臺灣省)新33卷第1期,2004年4月。

47.《說文解字五論》,第五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438+0438+0。

48.劉樹新先生古楚語70華誕紀念作品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6438+02。

49.《漢字研究》第壹輯,學術出版社,2005年6月。

50.論語義來源研究的價值南開語言學學報2005: 1

56438+0.《論語境尋義法》,中國歷史研究系列之八,巴蜀書店,2005+02。

52.論文本的意義,長江學術2006: 2

53.關於在不同語言中尋找意義的語言學研究2006: 3

54.龜、鴨、龜中國文化詞源研究2006.2

55.《說文通訓·丁勝》文學研究評論叢書2,湖北:崇文出版社,2006年6月。

56.煤炭含義的演變與古代民俗文化學報2006: 2

57.《蜀誌本義考辨》,中國歷史報刊第六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38+02。

58.《說文解字》小紮中國人物雜誌叢書1,商務印書館,2006+02。

59.《中國文化尋義法史研究》第十輯,巴蜀書店,2007年9月。

60.胡緒義的由來及胡的出現。南開語言學學報2007: 2

61.臨夏方言雙音詞的音變——紀念劉樹新執教南開50周年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62.以聲音尋求正義長江學術2008: 3

63.漢語詞源舉例:民族語言2008: 5

64.“子父”即“父”之說——兼論前綴文字學第四輯,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壹”的時代

65.《以形求義的方法》,中國文字研究第十輯,大象出版社,2008年。

66.訓詁方法的現代拓展:在不同語言中尋找意義的方法南開語言學學報2008.2

67.《三種觀世音菩薩實踐劄記》,中國歷史報質疑系列之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68.解疑釋惑求真務實——評《古詩詞釋義十四講》,《文化學刊》2009年第6期

69.《史記》中的疑難詞語解讀《古代漢語研究》2009: 4

70.從詞例中求義方法新論--兼論意義來自相關因素說。南開語言學雜誌2009: 2。

71.論尋找名稱意義的方法。李雲學報2010: 1

72.論方言求義趙巖學術2010春季卷

73.《漢語大詞典》光盤版與紙質版的差異研究2010: 4

73.古代漢語借詞研究中的問題南開語言學學報2010: 1

74.“黃花閨女”與“展露鬥篷”——民族藝術探源2010: 4

75.說“文”紅樹(中學版)2010: 12

76.說“年”紅樹(中學版)2011: 1-2

77.論連文的求意方法長江學術2011: 1

78.說“田”紅樹林(中學版)2011: 479。說“安”紅樹林(中學版)2011: 580。論連詞求義,長江學術2011古典文學知識2011:6 82。司馬遷報任著,索隱中國歷史報第11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83。為什麽說“黃花菜涼”?2012:3 84.物之所以稱之為“物”,其起源可追溯到長江學術2012:3 85。“葉”是壹個女性的含義和根源可追溯到根。50660.66866868661釋“字”、“船”、“盛”《中國文學雜誌》第4期,商務印書館2012 88。詞匯生動性及其理論價值——以“扯皮”、“敲竹杠”等詞為例,《南開語言學雜誌》,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