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達自然節律變化、確立“十二月建築”的特殊節日,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歲,春夏秋冬三個月,每個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二十四節氣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的變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季節制度,也是蘊含著豐富民俗的民俗制度。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古代先民遵循農耕季節,通過觀察天體運動,認識壹年中季節、氣候、物候的變化規律而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最初是根據星星的變化制定的。北鬥七星旋轉壹周,鬥柄順時針旋轉壹周,稱為“年”之壹(圖)。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陽壹年的運動軌跡分成24等份,每個15為1等份,每個1等份為壹個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大寒結束。
農歷通過歷史發展,吸收了幹歷的節氣作為歷法的補充,並通過“閏法”調整為符合回歸年,形成了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成為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領域,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2016 165438+10月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