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中國,袁隆平選擇了壹件事,用壹粒種子改變了世界。其實在西方,是有這麽壹個人,只不過他用的種子是橡子。他壹生都在種樹,最終將把沙漠變成綠洲。
這個故事是《種樹的人》,是壹部浪漫主義作品,采用了紀實作品的方法。作者是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讓·喬爾諾。這個故事不僅被拍成了電影,還被21世紀出版社從電影中精選出來,編排成了精美的繪本。同時也入選了初中語文教材。
這個故事是關於壹個失去家人的孤獨牧羊人。他離開了山腳下的村莊,來到了光禿禿的山上。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堅強的毅力,幾十年如壹日地種樹,把壹片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富饒美麗、生機勃勃的地方,最終成為了數萬人的幸福家園。
很難想象這是多麽的執著和無私。我們要相信,壹個人的極度專註,是可以產生改變世界的力量的。
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壹年,筆者徒步到海拔1200多米的普羅旺斯高原。那裏散落著壹些野生的薰衣草,還有五六棟沒有屋頂的房子,任風雨敲打。旁邊有壹座教堂,鐘樓已經倒塌。這壹切都讓人想象出曾經人們生活的場景,而現在他們卻壹點都不生氣。
作者穿過幹燥的土地和雜草,五個小時沒有找到水,直到他遇到壹個牧羊人。
牧羊人住在堅固的石頭房子裏。房間整潔,餐具幹凈,地板壹塵不染,爐子上煮著熱氣騰騰的湯。他剛剛刮過胡子,衣服扣子扣得很緊,補丁的針腳很細。
牧羊人不太愛說話。他的自信與平和就像這片不毛之地噴湧而出的神秘泉水。即使失去了家庭,即使壹個人生活,房子和自己都壹絲不茍,精致無比。
原來他失去了獨子,妻子相繼去世,只有羊和狗陪伴著他,平靜地看著日子壹天天過去。然後他發現這裏沒有樹。沒有樹,就沒有生命,所以他決定種樹。
他已經種下了65438+萬顆橡子,其中20000顆已經發芽。除了枯死的,剩下的6.5438億+株幼苗將在這片光禿禿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長成大樹。
他把失去親人的痛苦變成了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愛。
不要想過去,不要害怕未來,活在當下,專註於壹件事,這是身心最好的療愈。
後來戰爭爆發了,作者在部隊呆了五年。戰爭結束後,他再次來到荒野拜訪牧羊人。
結果他楞住了。密密麻麻的橡樹已經長得比人還高,壹望無際還有壹棵大山毛櫸,還有壹棵白樺樹,清新挺拔,像壹個少年筆直地站著。
牧羊人的創作就像水面上的漣漪,壹波又壹波,向外傳遞。但是,他自己並不在意這些,只是執著地做著自己的事情,這是壹件簡單的事情。
即使是戰爭也沒有阻止他種樹。無論是1914的壹戰,還是1939的二戰,老人們都壹無所知。
當壹個人專註於壹件事的時候,就像專註於自己的信仰。專註力會自動屏蔽外界。
在當代社會,專註力已經成為人們的壹種稀缺能力。世界被擾亂,信息湧入,越來越難以集中。沒有能力集中註意力的人,最終會被外界困住,在時代的洪流中隨波逐流。只有專註,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到達內心的彼岸。
1945,作者最後壹次見到牧羊人。戰爭還沒有結束,但希望已經復蘇。
山丘是整齊的麥田,山谷是綠色的草地。空氣中的微風芬芳,溪水叮叮當當。牧羊人已經87歲了。他種植的森林留住了雨雪,幹涸已久的山泉又從地下汩汩流出。
壹路上有健康的男女,孩子們開懷大笑。
這裏已經成為壹萬多人的幸福家園,人們帶著探索新生活的勇氣來到牧羊人創造的世界。
戰爭可以毀滅壹個世界,壹個人也可以單手創造壹個世界。
只有專註到極致,才能產生巨大的力量。我聽說過10000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非凡,並不是天賦超群,而是付出了持續的努力。壹個人只有把壹件普通的事情反復做到極致,才能產生驚人的效果。
屠呦呦幾十年如壹日致力於青蒿素的研究,81歲獲得諾貝爾獎,為人類醫學發明做出了傑出貢獻。
法布爾斯花了20多年的時間專註於觀察昆蟲和自然,最終為全世界的兒童和昆蟲愛好者創作了昆蟲故事。
貝多芬壹生致力於音樂,給世界留下了壹部部通向藝術殿堂的傑作。
喬布斯說:專註和簡單壹直是我的秘訣之壹。馬克·吐溫說過:把壹件事做到極致,勝過平庸地做壹萬件事。古今中外所有對世界做出傑出貢獻的人,都是這樣。
我們普通人不求改變世界,只求改變自己。通過專註,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我們都是牧羊人。只要在壹個角落安身立命,長期做下去,總有壹天會創造出自己的?“沙漠變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