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典故——矯枉過正。

典故——矯枉過正。

矯枉過正是指彎曲的東西超過極限,使其向另壹側彎曲。比喻對事物的偏差和錯誤糾正過多,陷入另壹種偏差和錯誤。

成語出自西漢董仲舒的《春秋》故事。原文:“《春秋》無邪,而不備為之,故為匡正天下之重擔。矯者正,可直也,知道這壹點就夠了。

後人由此典故衍生出“矯枉過正”這個成語。

用白話來說,這個典故發生的有點早。周武王滅商朝後,總結了夏商滅亡的經驗教訓,把皇族和豪傑按照男、男、男、女五個等級劃分為全國各地的諸侯,以維護周朝的統治。當時,* * *封了八百個諸侯國。

這是春秋初期。比如齊國就是姜子牙的封地。鄭是弟弟的封地;魯是兒子的封地;秦,那個職位是最低的,為周王室養馬...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的後代也不像他們的祖先那樣忠於國王,致力於幫助周王室。因為利益的原因,他們發生沖突,互相爭鬥,互相攻擊,長期爭霸,而周朝卻日漸衰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建立秦朝。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壹,廢除了諸侯分封制,將天下分為36郡。但由於秦朝對人民極其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加劇了地主和農民的階級矛盾。最後,由陳勝和光武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西漢建立後,劉邦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沒有分封諸侯,導致孤立。於是,他改變了這種狀況,恢復了分封制。劉邦建立了國王和侯爵的稱號,這使他成為壹個偉大的英雄。然而後來諸侯紛紛造反。

鎮壓了吳楚七國的叛亂後,韓晶下令將諸侯任免官員的權力歸還朝廷。南方朝廷任命官員處理王國的行政事務,以鞏固中央集權。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在撰寫《漢書——諸侯表序》時評論說:西漢初年,分封制恢復,大諸侯王國橫跨州縣,有幾十座城。宮官制度和京都朝廷壹樣,真的是矯枉過正。

這個成語的寓意是:

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君子和時;小人之卑鄙也,小人不擇手段。中立,天之地位,萬物之教育。成語告訴人們欲速則不達,壹旦事情做得過火,就會造成其他的錯誤。人們應該更多地了解如何正確處理事情,避免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