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不敢問成語

不敢問成語

離老家越近,我越膽小,不敢打聽老家來的人。

原詩:

杜漢江

【唐】?宋·文誌

被流放到嶺南的南方和親戚斷絕來往,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了新的壹年。

越接近老家,我越膽小,不敢打聽家裏來的人。

這是宋從龍州(今廣東羅定縣)出逃,途經漢水(指襄陽附近的壹段漢水)時所作的詩。

前兩句追溯貶謫嶺南的情況。聲討荒野已經夠難過的了,更別說與家人斷絕關系,彼此生死未蔔。更何況這個案子已經過去很久了。作者沒有三個意思:平行空間的分隔,有聲讀物的切斷,時間的漫長。而是壹步壹步地呈現出來,強化和加深了他在流亡期間的孤獨和壓抑的感情,以及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破”和“復”這兩個字看似無所謂,實則很用心。作者被困保級房時的孤立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場景,難以承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在目,摸得著。這兩句話平鋪直敘,易於承接,沒有什麽驚人之處,往往容易讓讀者輕易釋懷。其實它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個背景,接下來的兩句優秀的歌詞就有了根。

宋的老家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和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水”很遠。所謂“離家近”,不過是從心理習慣出發,就像今天生活在北京的人壹過黃河就覺得“離家近”(宋這次沒有逃到老家,而是住在洛陽)。

按自然,這兩句話似乎應該寫成“我更渴望問故鄉附近的人”,但作者寫的完全出於自然:“現在,靠近我的村莊,遇見人,我壹個問題也不敢問。”我仔細考慮了壹下,覺得只有這樣才符合前面兩句話透露出來的“規定場景”。

因為作者被貶到了很遠的地方,很久沒有家人的消息,壹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壹方面又時刻擔心他們的命運,擔心他們會因為自己的紐帶或者其他原因而遭遇不幸。“樂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向往和擔憂就越會向兩極發展,形成壹種既向往樂書又害怕它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

這種矛盾心理,尤其是在過了漢江,快到家以後,有了進壹步戲劇性的發展:原來的擔心、焦慮和模糊的預感,似乎壹下子被路上的壹個熟人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與家人團聚的夙願,會立刻被無情的現實擊碎。

於是,“更有激情”變成了“更膽小”,“急於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聲斷”的特殊情境下心理矛盾的必然發展,通過“感覺更膽怯”和“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詩人渴望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及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描寫真實,有感情,有嚼勁。

宋這次被貶龍州,是因為他在武侯時巴結張易之,可以說是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往往會引起某種情感上的共鳴。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已經放棄了壹切與他的特殊經歷和身份相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只是壹個長期生活在異鄉、久無音信的人在家鄉附近時所產生的壹種特殊的心理狀態。

但是,這種心理感受是極其典型和普遍的。形象大於思維的現象,往往似乎與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系在壹起。這首詩就是壹個例子。人們愛拿杜甫《蜀懷》中的壹句詩來說:“寄書已十月。我害怕這個消息,我沒有心!”與這首詩相比,這恰恰說明性質截然不同的感情有時也可以用相似的方式表達,它們所概括的客觀生活內容是可以相提並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