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春寒料峭,中國成語。拼音的意思是chūn,hán,李敖和奇傲,意思是形容早春的寒冷。出自石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
成語典故:
古詩雲:歲末少霜,草木知春。當春回大地,植物發芽的時候,人們總覺得春天比冬天冷。正如農業諺語所說:春凍骨,秋凍肉。這是怎麽回事?
首先,從人體生理來說,人體皮膚表面的冷熱感點呈塊狀分布,冷點多於熱點。因此,前額皮膚對冷敏感,而對熱不敏感。面部皮膚對環境溫度變化非常敏感,每平方厘米有8 ~ 9個冷點,而只有1.7個熱點。軀幹皮膚比四肢皮膚對寒冷更敏感。
進入春季後,人們在遇到風雨無端,不願意把剩余的寒氣全部收走的春末寒冷天氣時,會感到更加寒冷。就像諺語說的,春回大地,筋疲力盡。
相關示例:
1.在這個寒冷的春日,農民們已經開始春耕了。
2,壹年壹次,春寒料峭,不知不覺已經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面臨畢業分配。
3.春寒料峭,轟轟烈烈的運動開始了。
4.今年春天,壹股寒流突然襲來,讓人充分體會到了春天的寒意。
5.春寒料峭的夜晚,月光皎潔,深藍的天空美麗非凡。
6、盡管春寒料峭,但方的額頭已經分泌出細細的汗珠。
7.春節剛過,香格裏拉的山中依然寒意料峭,夜晚更是潮濕陰冷。
8.此時正是嶽舉家進京的春寒料峭。
九三月的北國,春寒料峭,冰凍未解,小芽已露出尖角,頑強地探出腦袋,散發出壹絲生機。
10,日出日落,花開花落,相遇,離別,記得,忘記,在春寒料峭的季節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