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瓷窯和瓷器考古
古陶瓷學者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出土的陶瓷進行了多次科學鑒定和研究,提出了陶瓷的界定標準,改變了考古中長期存在的混陶現象,是古陶瓷研究的壹大進步。按照古代陶瓷學者提出的陶瓷的定義標準,中國真正的瓷器始於東漢時期,發源地在今天的浙江上虞。隨後,南方各地也紛紛建窯燒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的瓷器生產已進入成熟階段。北方爆發戰爭,經濟蕭條,手工業嚴重受損。瓷器工業的出現大約晚於北魏統壹北方之後。根據南北方的不同情況,分別介紹如下。
南方的瓷窯和瓷器
三國兩晉南北朝南方瓷窯考古發現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蘇南部的宜興,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省也有零星發現。這壹時期的瓷器大多是在窯址附近的六朝墓葬中發現的,也有部分瓷器是在除雲南、貴州以外的其他地方的六朝墓葬中出土的。
浙江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也是主要產區之壹。其中越窯青瓷出現最早,產品數量最多,質量最好,名氣最大。浙東上虞、浙南寧波、永嘉都發現了東漢中後期的越窯窯址。在東漢晚期的墓葬中,陸續發現越窯生產的青瓷。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上虞小仙壇東約翰窯遺址出土的青瓷進行了測試分析,並與上虞龍泉塘西金悅窯青瓷的測試數據進行了對比。確認這些青瓷瓦具有瓷器光澤,透明度好,吸水率低,燒成溫度約為1300℃,胎釉結合緊密,符合現代瓷器的標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浙壹帶的制瓷業發展迅速。僅上虞就發現了30多處吳棟時期的窯址和60多處西晉時期的窯址。曹娥江沿岸的張子善、鞍山、小仙壇、龍池寺等地,窯址密布,是當時燒制青瓷的重要場所。這裏不僅有豐富的優質瓷土,還有燒制青瓷的充足燃料。曹娥江為青瓷出口提供了極為便利的運輸條件。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六朝墓葬出土的青瓷,常被發現是浙江出產的越窯瓷器。
除上虞外,浙江紹興、余姚、鄞縣、寧波、奉化、臨海、蕭山、余杭、湖州、江蘇宜興等十幾個市縣也發現了六朝瓷窯遺址。根據釉色的不同,可分為越窯、君山、甌、梧州、德慶等窯。月瑤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軍山窯位於江蘇太湖之濱,集中在宜興丁蜀鎮和軍山。甌窯位於浙江南部的溫州。梧州窯主要分布在浙江中部的金華地區。德清窯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北部的德清縣及其附近。上述瓷窯,除德清窯和上虞張子善窯外,都燒黑瓷,都燒青瓷,各有特色。
根據發掘資料,我國南方的青瓷壹般都是在龍窯燒制的。起初,陶瓷在同壹個窯中燒制,然後逐漸分開。窯的結構和燒制技術因時代不同而有所改進。總的來說,窯體由寬而短變為狹長,由統壹燒成變為分段燒成,窯床坡度由最初的緩變到最後的陡變到10度以上,窯型由無定形逐漸走向定型。隨著窯爐的變化和燒制技術的提高,窯具的設計也有所改進,從而增加了裝燒次數,提高了成品質量。
考古發現的六朝瓷器大多來自窯址附近的墓葬。長江下遊也是六朝瓷器的重要分布區,尤其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及其壹線沿江西馬鞍山、蕪湖,東至揚州、鎮江。根據形制、紋飾、琺瑯彩、器身等特征,可分為孫吳、西晉、東晉、南朝四個發展階段。吳棟青瓷大多保留了東漢瓷器的特點。常見的器皿有碗、雙耳或四耳壺、雙耳或四耳鍋、雙刃壺、水壺、油燈、香燭、吐壺等日常器皿。此外,還有模型明器,如堆放的塑料谷倉罐、羊形雕像、無物、爐竈、野雞、雞籠等。胎質堅硬細膩,淺灰白色,釉色灰藍色,表面不均勻。裝飾圖案有和弦、印刷對角線回文、對角線方格、雕刻、鏤空、疊放、粘貼等。南京及其附近地區出土的吳棟越窯青瓷,大多造型優美、典雅。比如1955南京光華門外趙世剛4號墓出土的青瓷虎,1958南京梁青山出土的青瓷羊像和青瓷熊燈,1974南京出土的青瓷熊燈。?水桶、籃子等。)、1955南京光華門外趙世剛鳳凰二年墓出土的蛙形水缸、1973金壇白塔天璽壹年墓出土的堆塑陽臺谷倉缸等。,都是越窯的精品,充分顯示了吳棟時期青瓷生產的高度藝術水平。
西晉青瓷的成就最為突出。與吳棟時期相比,工藝技術、容器的類型和裝飾的變化都有了顯著的發展。除了吳棟時期的原始形狀外,還出現了許多新的形狀,如圓柱罐、雞頭或虎頭雙耳罐、扁罐、圓腳痰盂、動物形雕像、三足盤、多子祈福、空心香、熊頭或兔頭註水。隨葬品中有新的犀牛形墓獸、男女俑、尖爐、豬舍、狗舍等。這些新造型有的直接使用動物形象,有的則用動物形象裝飾。壹般器皿中,浮雕彩帶比較受歡迎,如小對角線方格紋、井字菱形紋、串珠紋等。流行用竹刀在壺、碗、洗滌物上雕刻海星圖案和水波紋。谷倉的裝飾更為突出。在谷倉的肩部上方,有各種各樣的奴隸、衛兵、亭臺樓閣、長廊、烏龜和紀念碑的圖像。西晉晚期,青瓷釉上點醬褐色條紋的做法,打破了青瓷單色釉的傳統風格,豐富了釉的裝飾效果。
在青瓷上雕刻年號、產地、產地名稱,也是東吳西晉越窯青瓷的壹大特色。如南京趙石崗東吳虎腹上刻有“赤武十四年為上虞作模宜”,江蘇金壇西晉墓出土的扁壺上刻有“紫(此)亦為會稽上虞可為坤者”。紹興、余姚、平陽等地發掘的西晉墓葬,以及吳縣獅子山的西晉傅氏墓葬,在堆臺的糧倉壇上,往往刻有“元康於××年××月造,將被召回”“以此為子子孫孫遷無極之喪更佳”等字樣。說明上虞是當時青瓷的重要產地,也體現了生產青瓷的商業性。
東晉時期,青瓷生產進入普及階段。瓷器造型趨於簡單實用,裝飾性大減,模型器衰落。常見的產品有罐、盆、盤、碗、碗、盆、洗臉盆、燈、硯臺、水碗、香、痰盂、老虎、羊形燭臺等。餐具大多大小匹配。裝飾圖案以和弦為主,少數器物上仍可見水波紋。到東晉晚期,開始出現蓮花花瓣圖案。在南朝,仍然采用金代的制瓷工藝。胎質多為致密灰白色,通體塗以青釉。壺的造型較小,產品多為雞頭壺、盤口壺、四系壺。浮雕蓮花花瓣和雕刻蓮花圖案成為當時的主要裝飾圖案,這表明佛教在南朝時期非常流行。西晉後期出現的棕點畫工藝,至今仍普遍存在,但棕點小而密,與原畫不同。
長江中遊的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在三國時期左右開始設置窖池制瓷。吳永安六年墓、吳五年墓、武昌蓮溪寺吳永安五年墓、孫藝程吳孫將軍墓地隨葬青瓷等都為這壹觀點提供了佐證。四座吳棟墓中埋葬的青瓷,在胚質、釉色、器型上基本壹致。屬於越窯青瓷體系的壹個分支。胎為淺灰色,釉色分為豆綠和蟹殼綠。豆青釉薄而光滑,薄而不脫落;蟹殼青釉不均勻,流蠟,脫落。釉面不如底子好,有的壺罐表面印有麻紋。器物的主要造型有壺、盆、碗、碟、杯、盤、案、馬克杯、耳杯、香薰等日用器皿,庭院、住宅、倉庫、爐竈、碗、臼、牛車、牲畜、畜圈等模型器皿。形制和胎釉與浙江越窯青瓷略有不同。值得註意的是,安徽馬鞍山孫吳朱然、賈墓中出土的部分青瓷與這四座墓葬中出土的同類青瓷完全相同。說明三國時江西、湖北已經燒制青瓷,並把青瓷作為商品賣到長江下遊。
西晉時期,長江中遊地區的青瓷數量顯著增加。從墓葬隨葬陶器的比例來看,江西瑞昌馬頭西晉墓隨葬的青瓷有66件,陶器只有6件;湖北黃陂吳末金初墓隨葬青瓷73件,陶器7件;益陽、長沙等地的西晉較大型墓葬,幾乎都有青瓷陪葬。壹般形狀規整,釉色鮮艷潤澤,紋飾華麗。有郵票、貼花、著色和透雕,壹種新的技術褐色釉點畫已經開始出現。缺點是釉胎還是結合不好,吸水率和氣孔率高。東晉南朝與長江下遊地區壹樣,青瓷產品以器皿為主,明器較少,紋飾簡單,燒制技術也有所提高,但釉面光澤度差,透明度不如長江下遊地區生產的。
長江中遊地區發現的重要窯址有四處,分別是江西豐城窯址、湖南湘陰窯址、成都青羊宮窯址和四川邛崍窯址。鳳城窯遺址位於羅湖壹帶,占地約3萬平方米,部分廢品堆積達5-6米。開挖於1979。上層堆的是唐代瓷器,下層和南昌、新幹、清江、永修等南朝墓葬出土的瓷器壹樣。豐城在唐代屬於洪州,這裏發現的南窯應該是唐代洪州窯的前身。湘陰窯遺址位於縣城的堤坑地區,占地面積約654.38+萬平方米。開挖於1973。在25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出土了1000多件西晉至初唐時期的青瓷,以及大量的匣缽等窯具。其中晉南朝的瓷器與長沙、瀏陽、湘陰、益陽、郴州等地的晉南朝墓葬的瓷器壹模壹樣。湘陰在唐代屬於越州,這裏發現的晉南朝窯址應該是唐代嶽州窯的前身。成都青羊宮窯址、邛崍縣古驛窯址和唐世芳窯址僅進行過小規模的調查和發掘。初步認為這些窯址都是南朝燒造,盛行於唐代。四川南朝墓葬中的四系壺、四系壺、平足碗,以及杯、盤、碗等日用器皿,都可以在這些窯址的遺物中找到。
在南部沿海的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也發現了不少晉南朝時期的青瓷。從公布的數據來看,三個省的情況不壹樣。福建政和永興三年墓隨葬的青瓷,是目前福建能確認的最早的青瓷。此墓隨葬有鍋口壺、雙耳壺、短頸壺、碗、虎。從出土器物的形制來看,與浙江越窯出產的相似。東晉墓葬出土的青瓷,覆蓋全省十余縣。重要的器皿有碗、碟、盤、碗、罐、盤口壺、三足壺、五杯盤、多足杯、燈、博山爐、水桶、蛙形噴水器、三足硯、痰盂、老虎等日用器皿。從器皿形制、胎釉、裝飾風格來看,可以明確分為兩類。壹類類似於浙江越窯產的,青釉,胎釉結合好的,如倉廩罐、三足硯、蛙形水碗等。另壹類造型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如南安豐州東晉墓出土的帶口雙紮罐和帶折口深腹碗,器皿的紋飾與別處生產的不同。這種瓷器釉色多種多樣,有青、青、青。胎釉結合差,容易脫落。南朝墓葬中具有地方特色的青瓷較多,如鋸齒杯、蓋碗、歲末淺刻重瓣蓮盤、多層胸尖煙竈、虎蹲前臥後、單管或多管燭臺等。此時,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隨葬品已大大減少,但福建南朝墓葬仍很受歡迎。常見的有哪些??水桶、火盆、帶托盤的三腳爐、粘五杯盤、提桶、虎鬼爐等。,都是矮型,明顯是明器。
關於福建瓷器的來源,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壹種觀點認為,金代和南朝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瓷器都是浙江越窯的產品,只是到了南朝晚期,土產才比較普遍。另壹種觀點認為,福建晉南朝墓葬出土的瓷器多為本地制作,只有少數來自浙江甌窯。1982年福州西郊淮安窯遺址發掘,發現壹座段奕宏窯遺址。出土的瓷片中有南朝至唐代的遺物,出土的窯具有刻有“大同三年”、“貞元”的年號。由此可以推斷,淮安窯的燒造年代最晚在南朝中期,直到晚唐才停止。閩南墓出土的壹些青瓷應該是淮安窯燒的。因為發掘面積太小,所有數據都沒有公布,全貌還不清楚。看來,福建瓷器的來源仍需進壹步探索,發現更多的新窯址。
廣東至今未發現六朝瓷窯遺址,但從西晉墓葬出土的瓷器可以看出,廣東可能在西晉或孫吳時期就已設窯燒瓷。以廣州沙河頂西晉雍熙元年墓為例。此墓隨葬青瓷50余件,有四耳壺、雞頭壺、碗、燈、壺、勺、杯盤、蘆葦、豆燈、痰盂、老虎、牛車、坐便器等。其中有雞頭壺、吐壺、無物、牛車、騎馬俑等。與長沙西晉墓出土的同類器物非常相似。四耳壺、蘆葦、杯子、豆形燈、耳杯、爐具等。,常見於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類似陶器。這部分瓷器胎色為灰色,釉色為青黃色,且較薄,經常脫落,說明還沒有完全瓷化。它們應該按照東漢的制陶工藝在當地的窯中燒制。東晉南朝,廣東青瓷好像都是土特產。
粵北始興的韶關,是東晉南朝墓葬的主要分布區。現已發現東晉南朝墓葬近百座,其中年代墓10余座,斷代較為明確。隨葬青瓷約400件,多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四耳罐和大小相匹配的瓷碗。長江中下遊常見的雞頭鍋、蓮花鍋、鍋鍋、虎、雞、狗、圈舍,在這裏非常少見。
廣西的青瓷多見於南朝墓葬中。從出土的盤口壺、蓮瓣雞頭壺、多子、多足硯、痰盂、老虎、牲畜模型、騎馬俑、兵馬俑等蔔曲家的器形來看,與長沙西晉墓出土的同類器物非常相似,可能是受長沙的影響在當地仿制的。考古學家曾在象州雅村發現壹處漢代至六朝的陶瓷窯址。從窯址收集的壹些瓷器碎片與南朝墓葬中的非常相似。因為還沒有挖掘出來,所以還無法決定。
北方的瓷窯和瓷器
北方制陶業出現較晚。古陶瓷學者普遍認為,北方制瓷業始於北魏晚期,制瓷技術很可能是南朝逃亡者傳入的。北方陶瓷除窯址和北魏洛陽城遺址外,大部分發現於北朝墓葬中,特別是東魏、北齊高級統治者的墓葬中。壹般每座墓隨葬幾件到十幾件。北朝隨葬的陶俑有幾十萬件,隨葬的陶器壹般有幾十件,陶器模型器也有幾十件。顯然,陪葬瓷器的數量不能和* * * *生產的陶俑、陶器皿的數量相比。在南方,金代和南朝的墓葬以隨葬瓷器為主,壹般中型墓葬隨葬十幾件到三十多件,這也是北朝墓葬所不能比的。
目前可以確定的北朝窯址有三處:壹是河北磁縣加比村窯;另外兩個遺址是淄博的寨裏窯③和棗莊陳中的貝豪窯遺址。這三處窯址都是北朝至唐代的青瓷窯。橢圓形窯(俗稱“饅頭窯”)以木柴為燃料,生產家用電器。碗、碗、壺、罐是最常見的形狀,是壹次拉坯成型,在器皿底部留有線切割的痕跡。器身較厚,胎質粗糙,含砂、鐵較多。施青釉,內滿釉,外半釉。施釉方法主要有蘸釉和刷釉。釉汁不純,厚薄不均,色調普遍灰暗,鞋墊上有多處支釘燒痕,燒制技術不高。
北朝墓葬出土的瓷器以青瓷為主,也有壹些白瓷和黑瓷,但數量不多。青瓷大多造型簡單,實用性強,燒制技術不成熟。除了幾朵荷花,都屬於日用品。從品種、形制、燒制工藝來看,有很大的相似性。河北南部的磁縣和河南北部的安陽是曹魏、東魏、北齊的政治中心,經濟文化發達。因此,該地區東魏、北齊墓葬中隨葬瓷器較多,工藝水平也較高。這應該是北朝瓷器生產的重點區域。
磁縣、安陽等地的東魏、北齊墓葬中,壹般都會有幾件瓷器陪葬。重要的有:磁縣張莞墓出土的10青瓷罐;茹茹公主墓出土的1件青釉蓮蓋罐;高潤墓出土第壹壺土雞、蓋蓮罐、罐、碗、燭臺等青瓷17件。姚俊墓出土青瓷五件:趙堯木墓出土青瓷1件,四系罐、二系罐、窄頸罐、褐釉壺七件;贊皇李熙宗墓出土18青瓷碗、鐵壺,部分黑釉瓷件。平山崔昂墓出土的黑釉四系罐、青釉盤、豆青釉盤口壺、痰盂、黃釉、黃綠釉、“燒釉”碗,***14件;黃釉扁壺、白釉綠三系壺、白釉綠長頸瓶、白釉長頸瓶、白釉四系壺、白釉壺、白釉碗等。安陽範崔墓出土,***14件;濮陽李雲墓出土兩件薯綠釉六系罐和兩件米色釉綠彩四系罐。這些瓷器標本是研究北朝瓷器的重要實物資料。
從這批瓷器的總體特征來看,大部分瓷胎較厚較硬,有白色、淺紅色和土黃色胎。釉色多為青色、黃綠色,透明度差;有白色、黑色、醬色、棕色。多為半釉面,釉層不均勻,有脫釉現象。但各種釉料中有壹些白胎和亮釉,做到了產品的光潔。如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青釉蓮花罐,高潤墓出土的雞頭罐,崔昂墓出土的黑釉四系罐,劉蕓墓出土的米色釉四系罐和青釉六系罐,範崔墓出土的醬色黃釉舞姬扁壺和白釉瓷器,都制作精美,尤其是白釉長頸瓶,乳白透明釉上繪有數種綠色。技術新穎,都不是北朝的。
人們還關註黑瓷、白瓷以及這批瓷器的產地。
自1977年浙江上虞東漢窯址發現黑瓷和青瓷以來,人們就寄希望於北方黑瓷的最早發現。這批材料為此提供了證據。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很多北朝的黑瓷:北魏洛陽老城遺址發現了5個黑瓷碗、3個杯子和1個壺;東魏李熙宗墓中發現黑瓷;北齊崔昂墓發現黑釉四系罐。這些黑釉瓷器琺瑯質好,光潔度高,特別是李熙宗墓中的黑瓷件和崔昂墓中的黑釉四系罐,證明北方黑瓷在北朝已達到壹定的工藝水平。
白瓷的出現是陶瓷史上的壹件大事,是後來各種彩瓷的基礎。過去壹般認為隋代範崔墓白瓷的發現,把過去的認識提前到了北齊。範崔墓的白瓷,釉色乳白色、淡藍色,說明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關於磁縣安陽北朝瓷器的起源,學者們曾提到磁縣加比窯址應是北方青瓷的中心產地之壹,但他們認為現存窯址始建於隋代。高潤墓出土的青瓷碗和釉碗的發現證明,它們與加比村老窯遺址收集的碗完全壹致。高潤死於北齊武平七年。據此,賈碧村窯早在北齊就燒青瓷,他知道瓷器上采用了保胎釉的新技術。
此外,河北景縣馮氏家族和山東臨淄崔氏家族墓葬中出土的北朝青瓷也是重要發現。
涇縣馮墓有四座墓,共葬青瓷35件,年代為北魏至隋初。有碗、盤、碟、杯、壺、瓶、罐、杯、痰盂、荷花。雖然釉技術還不夠成熟,但造型很有特色。除了四系盤口壺、吐壺與南方青瓷相似外,直徑40厘米的大盤、深腹的杯、四系壺都與南方青瓷不同。最突出的是封子墓和祖家墓中的四尊六聯蓮花像。它們身材高大,造型宏偉,裝飾華麗。通過運用印刷、雕刻、堆砌等藝術手法,在器皿腹以下施七層背面覆以凸塑的蓮花,從口沿至頸部堆砌飛動、珍花、龍紋等裝飾圖案。封面也用蓮花花瓣裝飾。出土時通體青灰色,胎釉仍結合牢固,無變形、剝離現象。經鑒定,胎釉的化學成分與南方越窯青瓷明顯不同,因此被譽為北方青瓷的傑作。有趣的是,在武昌、南京等地的南朝墓葬中也發現了這種蓮花雕像。目前已知的蓮花造像至少有六尊(不算流散國外的),其中壹些造型較大,裝飾較華麗,年代較早。看來,涇縣馮墓蓮花像很可能是南方出走的,也可能是南方制瓷技術影響下的本地仿制品。
臨淄北朝崔氏墓地始於北魏至北齊。其中有9座墓葬,有41件青瓷。有碗、盤、高腳盤、罐、四系罐、雞頭壺、獅子形水碗等等。除了獅子形的水盆,都是常見的日常用具。瓷器的形制、釉色、燒制手法與附近的寨裏窯出土的基本壹致,應該是寨裏窯出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