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壹切圍繞:把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作為自己壹生的使命;
不辱人生:不做君子不該做的事;
可以說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君子。
擴展數據
當壹個人行動時,他不會做他認為可恥的事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非常註重“恥”,即恥於自己,處事與眾不同。
子貢在《論語》中問:“何如斯是個怎樣的學者?”子曰:“以行為恥,使其四通八達,不辱其命。可以說妳是秀才。”“道以德,氣以禮,有恥有尊嚴”。(《論語》)羞恥心是做人的底線,是道德自律的基礎。只有當妳有羞恥心的時候,妳才能做錯事。不要臉的人什麽都幹得出來。人不能無恥。
孔子提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做妳所做的事是可恥的。”把這種精神概括為“為自己感到羞恥”。孟子進壹步說:“盡其才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其天。守住自己的心,陶冶自己的本性,那麽做事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我要長命百歲,我修身養性,所以我很堅定。”(《孟子》)闡述了性與道、人性與命運的關系。道之本在性,循之為道。
性是上天註定的;性是屬於人的。而且是天賜的,屬於天道的。所以道以天為基,存在於人。這個道就是人性,也是天人合壹。不僅是出於道德良知的要求,也是做事和天命的要求。中國人的道德自律是天人合壹的境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道德傳統。
知恥是中國人道德的基礎,也是道德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根本問題之壹。在我看來,人們擔心道德淪喪和社會潮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羞恥感。弘揚知恥精神是為了重建中國人的道德意識,這是社會治理的基礎,也是為了提高中國人的整體人文水平和文化自覺。
參考資料:
談“做自己的事是可恥的”——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