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成語寓言故事1:拔苗助長古代的宋朝,有壹個人看到自己地裏的苗長得太慢,很擔心。
這壹天,他幹脆走到田裏,開始壹棵壹棵地拔起秧苗。他筋疲力盡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累死我了!我讓幼苗壹下子長高了很多!”
聽了這話,他的兒子急忙跑到田裏去看。地裏所有的幼苗都枯萎了。寓意: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任何不顧法律的人都必將受到懲罰。買鞋時寧願相信自己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
從前,有壹個阿正人打算在市場上買壹雙鞋。他先量了自己的腳的長度,做了壹把尺子。但是他走的時候不小心把尺子忘在家裏凳子上了。
他去了市場,找到了壹個賣鞋的地方。正準備買鞋,發現把尺子落在家裏了,就對賣鞋的說:“鞋碼落在家裏了,回家再買。”說完,他匆匆回家。
他匆忙跑回家,拿了壹把尺子,慌慌張張跑去市場。此時天色已晚,市場早已散去。他白跑了兩趟,也沒買鞋。
別人知道這壹點,覺得很奇怪,問他;“妳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鞋,而不是回家拿把尺子?”
買鞋的鄭國仁說:“我寧願相信壹把有分寸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腳。”
寓意:墨守成規不顧客觀現實的人,往往會做出荒唐的事情。
中國古代成語寓言故事二:要出兵攻打郭,必先經過禹,但他擔心禹不會同意借道。這時,晉國大臣荀對獻公說:“如果妳願意把荊軻(地名)出產的寶玉和屈(地名,屬晉國版圖)出產的駿馬送給晉國國君,然後向他借道,我想他會同意的。”
猶豫不決地說:“那垂棘玉佩是我的祖傳寶貝,屈的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如果虞國的君主接受了我這兩件珍貴的禮物,卻仍然拒絕把道路借給我,那該怎麽辦呢?”
荀接著分析了貢品:“如果國君拒絕借道,他肯定不敢隨便接受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接受了翡翠和寶馬,他壹定會把路借給我們。至於這兩件寶貝,妳舍不得。沒關系。它們只是暫時存放在那裏,遲早會還給妳的。比如我們把掛刺玉放在玉的狀態,就像從內室搬到外室;而把寶馬放在裕國,就像把它從內馬拉到外馬。那時候妳要想把這兩件寶貝拿回來,不是很容易嗎?"
晉獻公聽了,松了口氣,決定照荀的計劃去做。
虞國國君看到這兩件稀世珍寶後,動心了,打算為晉國借道。這時,禹的大夫公上前勸阻說:“國君不能這樣!郭是我們的鄰居,他們和我們國家的關系就像壹個親密的人。如果我們的嘴唇沒了,我們的牙齒會被凍住!長期以來,我們兩國在危機時刻相互幫助。這不是壹種共同的施思,而是壹種戰略上的共同需要。現在,妳同意把這條路借給晉國,讓它去攻打虢國。如果今天晉國滅了虢國,明天我們虞國就會被晉國吃掉。那會有多危險。”
然而,對晉國的寶玉和好馬念念不忘,卻不聽公的勸阻,給晉國的軍隊留下了攻打虢國的必經之路。
晉國國力強盛,馬莊精兵,很快就消滅了弱國郭。班師回朝鮮,順便消滅了毫無準備的虞國。於是,荀去虞國找寶玉和,當面交還給。
晉獻公看著尋回的寶物,驕傲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塊,沒有變;只是這匹馬又長了壹顆牙,比去年長了壹歲。"
為了貪圖眼前的壹點小利,郁國軍不顧民族利益,釀成亡國的大禍。這壹深刻的歷史教訓值得後人深思。
中國古代成語寓言故事三:羽毛未滿,表示鳥的羽毛還沒有長滿。比喻還不夠成熟或強大。
戰國時期,蘇秦去秦國勸說秦國征服六國,稱霸天下。然而,秦惠王對他的意見不感興趣,他說:“現在的秦國就像壹只還沒有長出羽毛的鳥。如果它執意高飛,必將遭遇災難。王先生從遙遠的地方來到我們的國家,啟發了我。我很感激。不過,關於爭霸的事,以後再說吧。”
蘇秦不願離去,於是給惠王寫了十多次信,說明爭霸的重要性。然而,秦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反感。此時蘇秦的財富已經耗盡,只好沮喪地回家。
中國古代成語寓言故事四:壹個叫姜氏的工匠,去齊國,來到屈原,看見土廟旁邊長著壹棵大樹。這棵樹的樹蔭可以遮住成千上萬頭牛;這棵樹有100英尺厚,樹幹比小山高80英尺後才有枝葉。可用於造船的分支有十幾個。看這棵巨樹的人和去市場的人壹樣多。
奇怪的是,工匠視而不見,不予理會。他不停地往前走。。弟子們睜大了眼睛,卻不明白師父的態度。他們追上了工匠,問:“自從我們跟著師傅四處遊歷,學習技藝以來,還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麽好的木頭。為什麽壹點都不重視?”
工匠回答說:“不要贊美這棵樹。這是壹棵脆弱而不穩定的樹。棺材蓋好了會很快腐爛,柱子會被蟲蛀,器皿會被破壞,門會被弄臟……”工匠說沒用,認定是樹,不能做材料。就是因為沒用,才長這麽大,壽命這麽長!
看似強大的東西往往華而不實。看問題,觀察事物,不要被表面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否則,妳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中國古代成語寓言故事五:從前,在與胡人毗鄰的邊陲住著壹位老人,路人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哲學,待人接物與眾不同。
有壹天,不知什麽原因,塞翁的馬在吃草的時候迷了路,再也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消息後,都表示很遺憾。然而,塞翁並不在乎。他反而寬慰大家:“丟馬當然是壞事,但誰知道會不會帶來好結果呢?”
果然,幾個月後,丟失的老馬從長城跑回來,帶回了壹匹胡人騎的好馬。於是,鄰居們聚在壹起向塞翁道喜,稱贊他在丟馬時的遠見卓識。然而此時塞翁卻憂心忡忡,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難呢?”
塞翁家裏添了壹匹胡人騎的好馬,兒子很高興,就天天騎著去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壹天,兒子得意忘形,從飛奔的馬上摔了下來,傷了腿,終身殘疾。好心的鄰居們聞訊後,紛紛前來吊唁,但塞翁仍說:“誰知道會不會有好結果呢?”
又是壹年過去了,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疆形勢驟然緊張。所有體格健壯的年輕人都被征去當兵,十有八九死在戰場上。因為塞翁的兒子是瘸子,免服兵役,他父子才得以在《妳將去哪裏》中躲過劫難。
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這個故事逐漸濃縮成壹個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明世界上的好與壞都不是絕對的。在壹定條件下,壞事可以有好結果,好事也可能有壞結果。
中國古代成語寓言故事六:補迷途的羊從前有壹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羊,晚上把它們趕到壹個用柴火和木樁圍起來的羊圈裏。
壹天早上,牧民去放羊,發現少了壹只羊。原來羊圈上有個洞,晚上壹只狼從洞裏鉆進來,叼走了壹只羊。
鄰居勸他:“趕緊把羊圈修好,把洞堵上。”
他說:“羊都丟了,何必修羊圈?”沒有接受鄰居的善意建議。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壹只羊。原來,狼從洞裏鉆進羊圈,又叼走了壹只羊。
牧民後悔沒有直接接受鄰居的建議,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把洞堵上,整體加固,把羊圈做得牢牢的。
從此,牧羊人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過。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錯和遭受挫折是常事。只要我們能夠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再犯更大的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中國古代成語寓言故事7:出言不遜東漢末年,袁紹手下有壹位智勇雙全的將軍,名叫張合。
有壹次,袁紹和曹操率領各自的軍隊在官渡(今中牟縣東北)決戰。袁紹怕他糧草不足,就命淳於瓊負責監督糧草的運輸,並在巢中駐紮糧食。這時,曹操的糧食快用完了,他想盡快結束戰爭,於是他趕到吳超去攻打淳於瓊。
張合向袁紹進諫,勸其不要小覷曹操,要派重兵守巢,否則大軍斷糧,後果不堪設想。袁紹的謀士郭圖認為吳超的局勢並不嚴重,應該調動主力進攻曹操的大本營。張合覺得這樣做不便宜,堅決反對。
袁紹非常信任郭圖。他只派小股部隊去救吳超,卻調動重兵去攻打曹軍的大本營,卻未能如願。結果曹操真的破門而入,把袁紹的糧草都燒了。導致袁紹軍隊士氣浮動,士氣低落。
郭圖知道是自己的戰略導致了軍隊的失敗。為了轉移袁紹的註意力,他說張合的壞話。他對袁紹說:“妳輸了,但張合整天幸災樂禍,說話很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