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實行土地改革,推翻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發展互助合作運動,實現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組織起來。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變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普及農業技術,精耕細作,科學種田,使農業生產從半停滯狀態迅速恢復。從65438到0956,全縣糧食總產量比65438到0949增長78.9%,農業總產值增長73.9%。1958農村人民公社後,受“大躍進”、浮誇風和“* * *風”的影響,遭遇三年自然災害,農業減產,形成困難時期。1961年,全縣糧食總產量比1956年下降49%,農業總產值下降39.5%。經過整頓,糾正錯誤,調整國民經濟,農業生產在跌宕起伏中穩步增長。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比1961年增長51.8%,農業總產值增長75.9%。1966“文革”期間,農業生產遭到破壞。由於農村幹部和社員抵制幹擾,堅持修理改良土地,改革耕作制度,推廣應用農業技術和機械,農業生產仍然保持了壹定的發展速度。從1976,全縣糧食總產量比1965增長1.8%,農業總產量增長26.4%。“文革”期間,特別是農科高潮時期,農業體制多變,社會隊伍“過渡不良”,生產政策搖擺不定,“壹刀切”的耕作措施,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制多種經營。大量的人在使勁推,割“資本主義尾巴”,違背了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造成農業生產倒退,糧食產量低而不穩。
65438年至0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肅清“左”的影響,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產業結構逐步調整,促進了糧食生產的大幅度增長,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蓬勃發展。1982以來,全縣糧食總產量連續三年過億斤。1988年糧食總產量為51875000公斤。1989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948.5萬公斤,創歷史新高。與1949相比,糧食總產量增加195.5%,農業總產量增加521.6%。糧食生產促進了畜牧業、副業和農業機械化的全面發展,各種商品基地初具規模,農村面貌大為改觀。
到了秦朝,長武人開始請老師來教育孩子。多為家教、讀書、識字。明萬歷十壹年(1583),長武縣恢復後,縣衙以儒(士大夫)立教令,在薛潔巷建文廟。清朝初期,縣政府設立了壹門學科。龔雪被燒毀了,只有正殿保留了下來。順治和康熙重建了龔雪。共有28個房間,包括尊經亭、靜逸亭、博文齋和李越齋。道光三年(1823),成立義山書院,包括明倫堂和大雅畫廊。農村開始興辦誌願學校和私立學校。專心讀書人的少年還是很少的。《沁河治略》註:統帥“清新質樸,室窮。我不想讀書,因為家裏窮。孩子到了八九歲,就算讓他去撿糞撿柴,也要把學生都送去上學。所以,在壹個縣,就有100多人應該接受兒童測試。就算去橡膠嶺,也大多是耕田讀書,專心搞機械的人很少。”光緒三十壹年(1905),清廷明令廢除科舉制度。三十二年(1906),縣內義山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時期,學校教育逐漸興起。社會精英吵著要錢辦學,德高望重者以教書育人為榮,教育才逐漸發展起來。只是設備差,師資缺乏,學生流動性多,教學質量差,青少年讀書多以粗識字為目的。民國二十壹年(1932),全縣高中畢業生只有15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全縣文盲男女47914人,占總人口的95%。民國二十九年(1940),全縣文盲男女40489人,占總人口的93%。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局勢動蕩,人心不安,物價昂貴,軍隊頻繁征兵,學校教育難以為繼,長期處於落後狀態。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各類學校,廢除舊的紀律制度,整頓建立新的教學秩序。調整學校布局,培訓教師。改革師資隊伍,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德智體全面培養,進行教學改革,向工農開放學校,動員適齡兒童入學。學校教育堅持“兩條腿走路”的原則,公為主,私為輔。在校學生人數增加,教育質量逐步提高。積極掃除文盲,發展職業教育。從65438年到0958年,實行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教育的方向更加明確。1961年,調整學校布局,精簡教師。1964年期間,實行兩種勞動制度和兩種教育制度,學校開展勤工儉學,普及和發展中小學教育。“文革”期間,學校和教師受到沖擊和破壞。教學秩序混亂,教育事業遭到嚴重破壞,教育質量急劇下降。中學曾經剪外語,歷史,地理。主課改為政治、農業、農田水利、植樹造林、軍事體育。小學以“語錄”和評論文章為主要教學內容。縮短學制,減少課程數量,並取消考試,隨意推薦深造。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考試制度得到恢復。平反冤假錯案,提高教師的社會政治地位。采取多種方式培訓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以“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為教育宗旨,實行學制改革,小學改為六年制,中學改為“三三”分段制。動員社會力量集資辦學,基礎教育事業蓬勃發展。1989年全縣有小學167所,完全小學49所,初中14所,單高中2所。教職工1855人,其中教師1759人。在校學生24444人。全縣基本形成了有初中的村、有完全小學的聯村、有初中的鎮、有高中普教網絡的縣城。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均達到部頒普及小學教育標準,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與此同時,職業教育和業余教育也相應發展起來。為各條戰線源源不斷輸送了大批知識人才,促進了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不斷提高了全縣人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從1982到1990,全縣每萬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數由18人增加到37人;高中學歷人數由534人增加到632人;文盲和半文盲人數也大幅下降。
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13所,在校學生34885人;教職工1985人,其中高級職稱25人,中級職稱319人。到1999年底,全面完成“兩基”達標任務,被省政府授予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縣稱號。2000年以來,我們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教師繼續教育,重視發展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戲劇是民間娛樂的主要形式。“高臺教育”,移風易俗。正所謂“要認識世界,講道理,就要和劇比”。長武演話劇,以秦腔為主,也有絲板、眉眼、道情。民國初年,縣鄉廟會常有岐山、鳳翔等戲班子在長武演出。民國二十四年(1935)以後,青陽的“李富興”劇團和Xi安、鹹陽正思的“益民劇社”每年都長期來長武演出。戴家嶺還成立了學生訓練隊。著名的“益民二班”演員有和高。地方戲以西府調為基礎,融合隴東和關中的曲調,形成關中調,具有秦隴和合的地域特色。抗日戰爭時期,縣城和警備部隊的學生排演話劇、歌劇、時事通訊。從民國三十年(1941)開始,戲劇表演得到普及和發展。全縣城鄉寺廟、鄉村有110劇場(音樂樓)。劇團多為即興表演,服裝道具不全,文武場地簡陋,演員“七緊八慢九慢”。演大戲時,角色互換,男扮女裝,很難換臉換裝,無法保證演出效果。木偶和皮影唱秦腔,也唱關中絲板戲。簡單易行,省錢省事,在偏遠山區和小村莊很受歡迎。
解放後,堅持“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開展戲劇改革活動,整頓演出隊伍,提高藝人待遇,培養新生力量,挖掘、整理、改編傳統劇目,提高演出質量。在社會主義文藝的舞臺上,百花齊放。群眾文藝演出由機關、部隊、學校自行安排,農村公社、隊協商組織。除了業余劇團,民間藝術團體還有皮影戲班、木偶班和自助班。夏秋時節的節慶、古市、物資交換、農業豐收之後,城鄉有大戲、小戲,競相輪番上演。1955年,全縣共有業余劇團29個,經常在亭口、相公、新興堡、柳泉、牛王、鞠家、北關、南關、長嶺、洪家、劉家合等村活動。“文革”期間,傳統劇目被禁,提倡“樣板戲”,於是各種社會隊伍的文娛活動被壓抑,戲劇演出被忽視。1979後,民間藝術團體陸續恢復,戲劇舞臺繁榮。80年代,由於廣播、電影、電視、歌舞的迅速發展,人們的觀念更新變化,商品經濟步伐加快,導致戲劇陣地受到沖擊,觀眾減少,城市演出率急劇下降。尤其是青少年對傳統戲劇缺乏興趣,導致觀眾相親現象。1989年,全縣有6個業余劇團,3個木偶班,8個皮影戲班。文化教育部門舉辦專業和業余藝術團體演出,表彰獎勵先進集體和個人,為振興秦腔、復興戲劇表演創造條件。長武縣的民間醫療壹直比較落後,缺醫少藥,缺乏健康知識。解放前,各種傳染病和地方病連年流行,病人無法就醫。雖然城鄉都有壹些藥店和中醫用中草藥治病,但行醫者少,技術力量薄弱,西醫傳入較晚。福音派教會免費提供藥品,受到村民的不信任。而且藥價貴,就醫難。農村貧困家庭,遇有疾病,迷信鬼神,求占蔔師求藥,求巫求神(線索)辟邪,放棄藥物治病。耽誤了日子,聽天由命,很少有人耽誤吃藥。民國二十三年(1934),縣政府派員參加省防疫訓練班。民國26年(1937),在城鎮設置衛生助理員。民國二十八年(1939)建立縣防疫所(戒煙所),衛生督察員、醫生6人。民國三十壹年(1942)建立鎮公共衛生診所。民國三十六年(1947),在城鎮開設10私人診所。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改善醫療衛生條件。1949,縣人民政府第三科,管理文教衛生行政。1950 11縣衛生工作者協會成立於10月,會員70人。1956縣人民委員會設立衛生廳。1958,長武、茍邑、易縣合並後,成立文教衛生局。1961,恢復長武縣制,仍設文教衛生局。1970,單獨成立衛生局。1989年,衛生局有10名幹部。附屬業務單位為縣醫院、中醫院、地方醫院、鄉(鎮)醫院。縣級有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藥品檢驗所、衛生學校。衛生系統行政幹部和醫務工作者352人,其中醫技人員269人,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22人,醫生91人,醫師68人,主管護士1人,護士1人,護士65人。縣衛生協會和鄉(鎮)分會共有會員197人。65438-0989,縣醫院、玉元鄉衛生院、縣防疫站被評為省市衛生系統文明單位。全縣醫療衛生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治並重”的方針,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把醫療衛生工作放在農村,堅持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加強醫療、防疫、保健機構建設,開展衛生監督監測,推廣計劃免疫、新型分娩方式和婦幼保健。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各項衛生醫療事業繼續發展。設備逐步更新完善。1989,全縣醫院床位285張。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種傳染病得到控制,發病率下降,常見病、多發病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在防治地方病和營養不良疾病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因為人民擺脫了精神壓抑和物質生活的貧困,有了穩定的生活環境和優越的醫療衛生條件。社會福利、生活條件和環境保護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全縣人口預期壽命從解放時的平均45歲提高到68歲。1989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省級衛生技術人員進行了抽樣調查和驗收,全縣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到85%以上,與國際接軌。脊髓灰質炎被列為全市免檢縣。全縣80歲以上老人375人。人口死亡率下降到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