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載物(拼音:hòu dé zài wù)是壹個成語,起源於先秦時期的《易經·坤卦》。有德意味著有德的人能夠承擔重任,也意味著有德的君子要以深厚的德性包容世間萬物。壹般在句子中用作謂語和定語。
成語故事如下:
帝堯發起皇帝退位。在位70年後,他認為他的兒子朱丹不是壹個工具,並決定從人民中選擇賢能。姚問四王子中的首領:“誰能擔負起皇帝的重任?”四王之首曰:“虞舜。”
於是堯隱姓埋名,來到舜居住的歷山。我看到壹個年輕人,高高的,寬闊的,敏感的,正在專心種田,犁前趕著壹頭黑牛和壹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年輕人從來沒有鞭打過牛,而是在犁軸上掛了壹個簸箕。每隔壹段時間,他就敲著簸箕喊壹聲,這人就是順。
姚等到了田裏,問曰:“耕者鞭牛。為什麽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便拱手答道:“牛辛苦耕田,甚為辛苦,又何必鞭打?”我打簸箕的時候,黑牛以為我打了黃牛,黃牛以為我打了黑牛,就都使勁拉犁。"
姚聽了,覺得這個年輕人既聰明又善良,對牛對人更是關懷備至。堯舜在田裏談了壹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講講道理,明大義,不是壹般人的看法。姚又到百裏,稱贊舜是個有德的人。姚決定讓舜試壹試。
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和分別嫁給舜,讓這兩個女兒都能看到自己的美德。在順身邊安排九個人,讓九個人觀察他的行為。把舜放到深山裏,他馴服了所有的老虎、豹子和毒蛇。順頭腦清醒,頭腦清楚,不在山中迷失,很快就出來了。
後媽和弟弟像看到順得到房子和食物壹樣,既羨慕又嫉妒。他們與舜的父親溥叟合謀,多次試圖暗殺舜,但每次舜都會化險為夷。有壹次,蒲嫂讓舜去修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到谷倉頂上時,蒲綬放火燒它,想把舜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