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1,詞源來源
“咬牙切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吳旭歸》:“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書卷氣盡在其中。人家做自己想做的,僅此而已,何必咬牙去爭!”可見其本意是以嘲諷、嘲諷的口吻表達對某些斤斤計較的人的不屑。
2、咬牙切齒。
當人們遇到讓他們憤怒和不滿的事情時,常見的表現有:
露出牙齒;合上牙齒,然後用力咬上下牙;咬牙時,微微皺眉表示不耐煩或憤怒。
3.情境應用
政治事件:當人們對社會上的壹些政治事件不滿時,往往會有咬牙切齒的表情。
工作壓力:工作中的失敗、壓力和挫折可能會導致咬牙切齒。
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可能讓人感到咬牙切齒。
4.心理功能
研究表明,咬牙切齒可以幫助人們減輕情緒負擔。因為咀嚼和咬緊牙齒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等化學物質,從而減少體內產生的負面情緒。
5、咬牙切齒的危害
雖然咬牙切齒可以緩解壹些情緒,但是長期使用深度會有以下危害:
導致頸椎病:磨牙時會使頭頸部肌肉緊張,造成頸部肌肉過度緊張,引起頸椎疼痛。
使牙齒松動或脫落:經常緊咬牙齒會導致牙齦收縮,在強大的咀嚼力下,會增加牙齒的壓力,從而使牙齒松動或脫落。
引起情緒障礙和壓力:長期咬牙切齒會增加人的緊張情緒和情緒不穩定,可能引起睡眠障礙、抑郁、焦慮,甚至心理應激疾病。
結論:咬牙切齒是壹種常見的負面情緒表達。雖然可以減輕情緒負擔,但過度磨牙會造成頸椎疼痛、牙齒松動等問題,還會出現情緒障礙和心理應激疾病。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情緒管理、減壓等方法來減輕咬牙切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