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減少徭役和賦稅。同“輕薄”。
來源:漢昭帝史書:“國內消費浪費,戶口減半,時事只知,賦稅輕佻,百姓休矣。”
例:治理黃河修水運政,呵護中國九州61年,可視為明朝君主,成就了唐宗、宋祖。
典故:中國古代思想家關於減輕百姓徭役和賦稅負擔的財政思想。輕薄賦的思想出現在春秋初期。晉文公(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曾提出“少交多收”的政策(《國語·於今》)。齊國後期的晏嬰也提倡“富博”。孔丘反對重稅,主張“從薄征收”(《左傳·哀公十壹年》),提出了征收薄十之壹的政策和民富國強的觀點。戰國時期,蒙克把征收薄稅作為國王施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荀況則從生產的角度明確提出“田稅宜輕,城宜閉,省商之數,不奪農時則國富”(《荀付梓國篇》)。唐代哲學家李敖從富國、慰民、重基業的角度闡述了輕薄賦的思想。他認為“重收則窮,窮則不還,天下之民不來”。人只有輕佻大度,才能享受生活,住在裏面的人不會流動,流動的人會壹天天來,做到“地不貧瘠,桑葚壹天天茂盛。”民漸富,兵漸強”(《平復序》)。也就是說,輕稅可以增加財政收入,鼓勵人們從事生產,從而達到富裕強兵的目的。
輕徭薄賦的財政思想壹直被儒家視為治國安邦的重要原則之壹。既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又符合小地主的意願。征用不苛刻,不會引起矛盾,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而且農民負擔不太重的話很容易依附於土地;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生產的發展,人們可以安居樂業。但是,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下,輕佻的賦稅政策往往只在統治階級攫取農民革命果實,建立新王朝的初期實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財政收入增加,貪欲也增加,取而代之的是敲詐勒索。最終,農民並沒有享受到輕薄稅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