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可以分為三種:有感覺的,工具的,有意識的。眾生世界是指壹切有生命的動物世界,包括六種眾生。因為六道眾生有情、有知、有念、有欲,所以命名為眾生世界,屬於壹切眾生的正報。世界是指壹切眾生所居住的土地,包括山川河流,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比如花、草、樹、木頭等。,雖有生長能力,但活動無情,萬物皆由人栽培供給,故屬眾生。無論報什麽,報什麽,都是有事,有生有死,無常迅速,不能久留。因此也被稱為有為法。世間正念,在大乘中,指諸佛菩薩實相,由根本智慧所證;在小乘中是指二成聖人,用真空智慧證明涅槃的境界。
佛言:世事無常;眾生皆法無我;感覺世界是涅槃寂靜。意義:眾生與世間壹切動物、植物、礦物、生理或心理、物理皆無常。世事無常,所以有生存空間;物質是無常的,所以生命和活著是不壹樣的;人生無常,所以有生有死;好時光無常,所以歡樂無比悲傷;聚散無常,妳將何去何從;人情無常,所以冷暖自知,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敵人;世事無常,所以物是人非,物是人非。
總之,世間壹切現象都是無常的。因為無常,所以沒有我,也因為沒有我,所以不能長久的生活和享受。古人雲:‘人生無常,何樂而不為?’又說:‘百年如離弦之箭,人生如曇花’,都是形容人生的短暫。可惜這個世界被小我所迷惑,被物欲所遮蔽,無法理解佛陀所說的無常,壹切法都沒有小我的真諦。每次偽裝成真實的自己,只知道有我,卻不認識任何人,於是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惡劣關系,導致物與物、天災人禍的相互沖擊,由是而非,人間苦惱無窮。
不外乎奸詐狠毒的爭鬥,自私殘忍,傲慢放縱,嫉妒陷害,讓人生除了三難八難,還要遭受人禍。真的很嚇人,很心疼。佛說,壹切苦都是苦。要想從苦中得到快樂,就要追尋苦的因,尋求滅苦之道,走學習之路,達到涅槃寂凈的境界。自然可以超越世間的無常與空虛,告別生死煩惱,在人生中獲得壹種永恒而真實的生命。這是小乘誕生的主要原因。佛是憐眾生,愚癡無知,不能直接承受佛法。故力巧方便,樂以情境,說四諦,使眾生知其苦而止其收,慕其修。四諦是苦諦、聚諦、滅諦、道諦。
苦是指人生的三苦、八苦、無限苦。六道眾生,從因到果,有無盡的憂愁苦惱,有無盡的打擊折磨。比如嬰兒剛出生就接觸到外界空氣,就像用尖刀割開身體,疼痛難忍。只有靠哭哭啼啼,這才是苦難。而它的成長,從小到大,少年、青年、壯年、老年,所謂:歲月催人老。人老了,體力下降,行動遲緩,老年失聰,當然是苦;如果妳老了無依無靠,或者兒孫不孝,妳會覺得更慘。
生命的血肉不是鐵做的。生活緊張,飲食過量,名利雙收,終日操勞。俗話說‘心有所慮,萬事皆有其形’。怎麽能不生病呢?雖然今天的醫學繁榮,但很難戰勝疾病。特效藥很多,但不治之癥更多。古人雲:‘英雄最怕病’。他還說:‘妳只能在生病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受苦,在健康的時候更為別人忙碌。’誰能避免疾病的痛苦?
最後,自古誰沒有死過?壹旦死亡降臨,各種痛苦,各種無奈,不得不拋棄曾經占據的壹切,壹副兩手空空走向墳墓的樣子。所謂:‘人生最苦的事,莫過於離別和死亡。’妳能不難過嗎?
生於世,爭上遊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當妳竭盡全力追求名利、財富、健康、學習.....當妳得不到的時候,妳當然會難過和失望。但我對自己所擁有的很滿足,事業上也很成功,但冷熱不覺得老,歲月無情。我有病,管不了,脫不了,脫不了,也沒有接班人。有多心疼?
更何況人是自私善變的動物。每壹次個人權益的沖突,都會導致同事之間的相互怨恨,主客之間的猜忌,夫妻之間的敵視,朋友之間的仇怨。因為環境或者限於某些因素,他們形影不離,兼容又不兼容,被迫朝夕相對。這種怨恨會是苦澀的,難以忍受的。
誰沒有父母,誰沒有兒女兄弟親友,誰不想享受天倫之樂?可是天下所有的酒席都要因情而分,比如父子。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戰亂不斷的世紀,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日俱增。
另外,生命是由四個五行組成的,無論生理還是心理失衡,都會造成無限的苦惱。尤其是思維和認識的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困擾和焦慮,影響健康,導致疾病,當然是苦的。因貪、怒、傻、慢、疑、邪見等不良心理,教唆三業,如殺賊、奸淫等惡業,引來六道生死起落。這就是佛說的:五陰盛衰。
另外,世事無常,好的時候總是不好的,苦的時候。壹切都是為了法律,執著於生死是苦的。除了八大苦,人的生理還要承受來自人事領域的打擊。來自大自然的災難使人們越來越痛苦,這是痛苦的。所以佛陀說:人生三苦,八苦,無量苦。比如,Hokkekyo說,‘沒有安全感的三界,就像壹個著火的房子,充滿了艱辛,這很可怕。’這是壹個苦澀的事實。
聚諦是指煩惱在人的心中堆積,成為苦因。所以佛陀說,‘定是苦因,苦因是定的。’人的心中煩惱雖多,但主要有貪、怒、癡、慢、疑、邪見六種煩惱,是壹切煩惱的根源,故名“根本煩惱”。
貪,又稱貪,或愛,以染為性,以苦為業。壹切眾生都貪圖物質享受,都舍不得。他們無論是貪名、貪錢、貪性,還是貪時間,或是占便宜,或是欺騙、背信棄義,給社會制造了罪惡和混亂,給人類帶來了悲哀和苦惱。所以佛說貪是根本煩惱之壹。
憤怒和仇恨是天性,是焦慮和牽引的基礎。當人們對逆境感到不安和激動時,他們會發脾氣,激怒別人,打架和殺害無辜的人。所以佛陀說,‘壹生氣,八萬道障就開了。’他還說:‘憤怒是心中的火,可以燃燒Kutokuhayashi。如果妳想避免輪回的痛苦,就要善於保護妳的憤怒。
瘋狂是建立在無知的基礎上的,所有的困惑都依賴於它。眾生頭腦遲鈍,執著於真理,看不清現實,幻想我的佛法,這是理性的妄想,也就是根本的無明。執迷於事物,不知因果,不知善惡,誤生邪見,都是愚蠢的事,是枝末無知。認識論說:‘壹切煩惱都源於無知。’因為人是愚蠢無知的,他們貪婪、憤怒、愚蠢、反應遲鈍、邪見、優柔寡斷,這是根本麻煩中的根本麻煩。
慢,自力更生是天性,吃苦是事業。《大維坡沙論》四十三卷中有七種慢字。壹慢:即驕傲,在同類中,自律取勝。二是太慢:別人戰勝自己,說自己是平等的,同樣的人之間,說自己贏了。三慢太慢:以贏取勝,人靠自己取勝,克己取勝。第四,我慢,靠自己欺負他,我也慢。第五,增緩:未證聖果,謊稱證聖,迷惑他人。六謙虛慢:自吹自擂自卑,不如別人,卻說人家不如自己,不肯向別人學習。七害慢:我無知識無德,用假話打他,自誇,或與邪見犟。
《阿比達摩智慧論》二十卷中有九種‘說我勝,說我等,說我低等’。有的打我,有的等我,有的不如我;‘不勝我,不等我,不自卑,不慢’壹句話,勝我者不敬,不肯學;不如我的人鄙視侮辱,讓別人卑鄙;對於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我慢,我不謙虛,或者我欺負他,或者我傲慢。既煩擾他人,又妨礙自學,造成損失,這也是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懷疑是優柔寡斷,猶豫是天性,它會阻礙自信。大乘義章:‘疑者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有兩種:壹種是可疑的,比如晚上看樹,懷疑是人非。懷疑真相:懷疑真相。在小乘法中,只取懷疑,叫做懷疑;大乘智慧,皆須破。“多疑的人缺乏智慧和果斷,不僅阻礙進步,還會錯失良機。同時,因為他們懷疑真理,不相信三寶,或者詆毀三寶,所以他們的功課是做不完的。所以,懷疑也是壹切煩惱的根源。
不好的觀點屬於不正確的思想和觀點。程維之曰:“諸論中,應顛倒傳播,染智為人性,能遮好景,招苦為業。”包括持四五蘊為真我,間歇或不斷持身,喚出無因無果的邪見,持己為勝,以惡為惡觀,無因固執禁止,無利禁止見,苦行禁止。由惡而見,由身而見,由旁而見,由見而見,由見而禁,結合之前的貪、怒、癡、慢、疑,稱為十大根本煩惱。天臺宗前五名為五鈍使,後五名為五利使。
唯知派把貪、癡、傻、慢、見人就看,認為是人與生俱來的六種煩惱,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人的本能。懷疑,邪見,看見和看見,禁止和看見,等等。都是分別由邪教、邪師、邪念造成的,也就是心理學家說的後天才能學會。無論是利、鈍、生、異、先天還是後天,都是根本的煩惱。都可以導致其他分支的無知,導致各種心理問題,阻礙善法,阻礙聖道的修成,而作業流,讓妳覺得苦,因為名,因為實。
滅:滅即滅寂,是道家開悟的涅槃之果。人有了修行的力量,就能消除三界的煩惱,消除因煩惱而做的壹切惡行,就能證得涅槃、寂的境界。紮阿迦瑪說:‘貪無止境,怨無止境,癡無止境,壹切煩惱無止境,謂之涅槃。’聽人作證,這不僅僅是壹種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更是壹種歷經千辛萬苦積累起來的真實生活。也能擺脫生老病死,不再受三界之苦。同時表現了生命永恒、自由自在的真理生活,故名解放。
道的道理:道是正道,助道,以通達為義。這是通往涅槃的通道。正道指的是三十七品三解,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智慧線。幫助道指的是能夠治療心理問題和練習冥想。
比如出家之初,以五戒十善為基礎,以五停為準備,以四念、四覺、四知足為修行,以五力為力量,以七覺為眼睛,日夜勤行,朝八正道(勤行);使自己的思想純潔,知難而破套,佩服修養,斷情以證真(正念);純見,明眼選法,舍缺線而修不缺路(正見);語言純正,口拿,法好。妳說的壹切都是對應真理的(正面語言);行為純正,無漏智,斷邪見之行,身心清凈,常修梵文,自律修身,開悟(正業);壹生清凈,淡泊名利,少欲知足,以道為生,長智(正命);清凈心,擺脫煩惱,停止妄想、惡念和邪見,活在正念、善念(正念);在身口心清凈、善惡清凈、無染清凈的常態下修習禪定(正定)。
循著八正道,經歷五停,時時思念,溫良正直,忍讓天下第壹,不斷凈化身心,修煉靈性。最後,要做天下第壹人,就要努力上進,才會有真智、真言、真意、三界之惑,才會證明我們提前進入了聖人之流,才會名為虛陀果。繼續在修道的位置上學習,不再去想欲望世界九品中的前六品,證明兩果,然後來到世間躺下,因果而名(譯1);多看看真相,不要再想欲望世界後的三品,證明三果。無需來到欲界出世,名Ana含果(譯不歸);從此,我壹直生活在無色界,深入禪定,體察道理,破除上二界八地九品(* * *七十二品)的疑惑,證羅漢果。
阿羅漢是小乘的終極果實,超越三界,從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故名“無生”。貪婪、無知等。,都是糊塗糊塗,所以取名殺賊;梵天既然成立,就應該得到天道的支持,所以應該懺悔。
四種方法中,前兩種是人間的苦果,後兩種是人間的歡喜。阿羅漢因道因緣而生,因道果而生,證明他是能夠做到三個目標,六個連接的。他不再被世間的苦因、苦果所束縛,不再被時空所限制。
我們從大乘聖人修行佛法、證道的壹系列過程中得知,出世的意義絕對不是悲觀、消極、厭世、逃避現實;而是為了追求生命的真諦,從苦難中得到快樂,拋開個人的煩惱,拋棄短暫的物質享受,克制自己,學習聖道,從而達到化黑暗為光明,化神秘為覺悟,化壹切為神聖,化苦難為歡樂的目的。雖然他的行為傾向於利己、進取,但其實是善而不是排他,是利而不是利己。
比如他們開始皈依三寶,接受五戒,遵循善戒,不僅要正直,更要正直;凈化的不僅是個人身心,還有社會風氣。誰說是悲觀?而他用不凈、慈悲、因緣、計息、界差的概念來對待人的貪、怒、癡、分心、自頑;直接取消個人心理疾病,可以間接防止社會醜惡現象的發生。誰說它消極厭世?雖然人生無常,苦澀空虛,沒有自我,卻顯得悲觀。其實就是從無常空的現象去研究苦的原因,尋找消除苦的方法,增加智慧,修行消除苦的方法。取消苦因苦果,深入人性的真理境界,永遠是快樂純潔,純潔無憂。所謂:知苦而破套,向往修道之絕。從壹系列理性積極的行為中,去改善和體驗生活,從而達到升華生活的目的。所以,生的意義應該是認識現實,改造現實;通過認識自己,我們要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結果,化愚者為智,化苦為樂,超越三界,不死,解脫了業障之輪中的六大司,不受時空限制。入世靈指的是大乘菩薩,或者回到孩童時代的聖人。因為受盡了觀眾的苦難,他才願意成佛,做壹番大事業。因為佛道既是利己的,也是利他的,不僅培養智慧,也培養快樂;直到福慧圓滿,兩益成就,才能成佛。所以菩薩心既要求佛道,也要為私利增智;也要降到眾生,深入世界,做到利他。堅持希望眾生脫離苦難,不為自己謀幸福的大無畏精神,從事造福社會的工作,輔導群眾,拯救世人的苦惱和不幸;帶著無盡的野心,向遙遠的佛道進軍,為了眾生,為了成為佛道,為了他人,不斷地犧牲自己。所以入世精神不亞於菩薩行,任重道遠。有大智慧大慈悲而沒有大誌向大誌向的人,是無法肩負起這個重任的。
菩薩願的開始,是眾生無量的願。為了履行利益生命與生活的責任,我們應該積極凈化自己的身心,努力克制自己煩惱的沖動,勤學佛法無量諸佛。所謂:煩惱無盡願,佛法無限願。在無限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六波羅蜜。燃波羅蜜,譯名度,又名去博安。因六度功德,六度能花等等,故名度。另壹位菩薩修持六度佛法,使他渡過生死之海,到達涅槃的彼岸。根據《大放廣菩薩十方經》,波羅蜜的意思是,菩薩的學問完備,他具有佛道的壹切功德。他不居兩邊,不居中道,廣眾生,圓滿佛法,因名而去彼岸。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勤奮、禪定、智慧,描述如下:
布施,梵文Tanna paramita,翻譯過來就是布施給彼岸。菩薩願意入世救世,自然關心人間疾苦,願意隨時隨地給予人間援助。無論在經濟上、知識上、力量上、精神上、時間上,都要符合別人的要求,讓人感恩受教,信佛。所以布施既是十度之首,也是四射法的第壹步;菩薩要入世間教化眾生,受眾生,首先要布施。
布施的種類很多,布施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壹言以蔽之,無非就是金錢布施、法律布施、無畏布施。在國內,佛教弟子多是給錢,出家則是以布施佛法取勝。在家佛家弟子,知天下有寶,修持慈善,以搖搖欲墜之財供養三寶,布施窮人,廣植福田,則善報無窮。這是利率最高的儲蓄,最安全的金融保險。至於出家菩薩,布施方便,布施對人和氣,布施是對人釋佛;如果能接著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受眾生供養,受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事業供養,不留菩提心,那將是廣大無畏的善舉。
金錢可以打破貪婪,建立良好的關系。佛法能啟迪眾生,積累功德。無畏修行能益到底,能很快證明佛道。所以菩薩首先要以平等的心布施拯救世界,在財產上救濟他人生活的困苦,在生活或器官上供給殘障者的需要,向世人學習知識,培養人才,生佛,開悟人生的真諦,以大無畏的精神保護他人生命財產的安全,以實際行動消除世間的悲哀和苦惱,使壹切眾生感恩,親近教育。如果能在大乘經裏說:‘我們要帶著慈悲心和愛活著,但是做慈善,我們要帶著慈悲心活著,把所有的感情和苦難都拉出來,但是做慈善,我們要帶著歡喜活著,我們要帶著歡喜活著,做慈善,我們要放下心來,平等地做慈善。’沒有恒心,不分彼此,無所作為,勢必快速到達彼岸,名為布施波羅蜜。
持戒:梵文屍羅摩波羅蜜多,翻譯為持戒至彼岸。禁欲可以調節人的身心,遠離惡行。人與人相處,不戒不能提升自己,也不會害人。所以所有佛教弟子都要持戒。佛教戒律有很多種,最基本的是五戒,最難的是菩薩戒律。因為菩薩的三聚清凈戒律,除了自律修身,接受佛陀的法度戒律外,還要實行修善愛利的戒律。要守口如瓶,不犯罪,這樣三業清凈,不做惡事,還要發菩提心,做好事,利益眾生,否則就是違戒。
大乘經上說:‘菩薩守戒雲何名?如果菩薩布施,獨自回音或覺,而不是等無上菩提,妳要知道那是為菩薩破戒...諸菩薩若行其事,壹切歸於無上菩提及壹切眾生,行大赦,將來窮時,當知菩薩持戒。
送壹部菩提心經說:‘以慈悲救眾生,使眾生得安寧;,懷著壹顆悲涼的心,忍受壹切艱難困苦;抱著壹顆快樂的心,歡喜修善,不懈怠;堅持放棄自己的心,抱怨親人朋友之間的平等,離開愛情。“可見,菩薩的戒律,不僅要被動地防惡,還要主動地依悲與喜,拉出苦與樂,對利益有感情。壹個是止惡,壹個是修善;壹個是利己,壹個是利他。直到第二個利益達成,圓滿菩提就是持戒到彼岸。
忍辱負重:梵高熟識波羅蜜,譯名忍辱到彼岸。菩薩的入世救世,在教育壹切眾生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麽逆境或不幸,都要克制自己,平安地忍受。我在求佛求道,體驗55真菩提道的時候,能包容各種阻礙和成就,我在不如別人的時候,也是快樂的。逆境不怒,順境不樂。空性本無,提波羅蜜就夠了’(見《菩薩心經》論)。
雖然壹般菩薩在性上未能完全空無,也沒有人與我同在,但也要知道,每壹次世界讓路,人倫總是在忍耐中圓滿。就像道培禪師說的,‘退壹步,自然飄逸,三分放開,那是多麽悠閑。忍幾句,無憂無慮,忍耐壹會,開心就好。“況且,忍是美德,戒是我們力所不及的。能做到的忍者才稱得上是厲害的成年人。若不能歡歡喜喜忍受虐毒,欲露不名智者。”(見佛經)是以古德為基礎的,都是自取其辱。比如永嘉大師說:‘任他謗,任他咎,焚天累死。我聞起來像喝花蜜,會覺得不可思議;見惡言是壹種美德,成為我的善知識。我不會因為誹謗而憎恨我的親人,所以我不能表現出善良和忍耐力。“至於文殊、普賢,寒山拾得二偉人,布袋和尚彌勒佛,皆教人忍世間不可忍之事。
據說從前山東有個隱忍的張弓,發誓這輩子要做壹百件屈辱的事。在他長達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已經完成了99個屈辱的願望,第壹百個屈辱是他娶了孫子,突然有人來索要新娘的初夜權。張弓以為他這輩子可以忍受99次侮辱來完成他的隱忍願望。他的孫子很孝順,很難得。誰知道這個人進洞房就壹直跳,嘴裏叫著,看穿了又跳。直跳到天亮,他突然倒地,新娘驚叫起來。當大家都來看的時候,死屍變成了壹個金人。後人專門修建了隱忍堂,紀念張弓隱忍之德,也是隱忍成金成語的源頭。
可見忍辱是壹種美德,既能克制人的憤怒,又能融化人的仇恨。尤其是入世濟世的菩薩,如果缺乏忍辱負重,又怎麽能擔當大任呢?基於經文中的佛,勸人修行,處處忍辱。菩薩說:忍有三種。四壹經曰:菩薩四忍;《王人經》說:有五忍;菩薩因緣說:有六忍。總之,菩薩降世教化眾生,要忍受壹切內外逆境苦樂,安頓下來,既要克制自己,又要與人同空,不煩惱,遠離煩惱,身心安寧,成就利己,化眾生為和諧,名利雙收。第二,畢竟是莊嚴的佛道,名忍辱與波羅蜜。
精進:梵文中,毗盧耶波羅蜜多,譯作精進至彼岸。要勤奮,要挑挑揀揀,不能懈怠,不能放任。大乘聖人精通佛法,專事善行,勤於上進,努力調整身心,除惡務盡,產生善報,此謂勤。而大乘菩薩則善六度萬行,勤於謀生,修持波羅蜜,身不懈怠,心不倦,面對魔物不死心。如《大般若經》所言,‘久已生死,修諸功德,心未回頭。‘我是菩薩,安身立命,為波羅蜜而奮鬥。’各位,當我們從學校畢業的時候,當我們從工作中退休的時候,當我們的壽命結束的時候,唯有大乘菩薩,入世救世的事業和育人的本分,才會生生不息。因為出芽的菩薩是壹個拯救世界、利益事業的實習,直到她成佛。等傅輝裝備好了,就正式開始進行救世工作。眾生皆疲,眾生皆疲,眾生皆患。佛菩薩的救世工作是無止境的,名煉至彼岸。
禪定:燃禪波羅蜜之語,譯禪定之名至彼岸。禪,又名三摩地,譯為正定,漢梵雙語,稱為禪定。打坐可以止妄想,是學佛的必修課。小乘學者獨居,或出山修習四種禪定,即觀、修、抽、修,導致智慧無漏,煩惱無見,對應真意,即證阿羅漢格羅夫納。大乘菩薩可以留在鬧市區,修行遠行,不壞外界環境的禪定,留在深妙的環境裏,廣行佛法,對利益有情,動中有定,動中有定,停觀僥幸,智慧平等。而心不執著,卻能回歸佛道,莊嚴菩提,禪定彼岸。
智慧:梵文般若波羅蜜多把智慧翻譯到彼岸。這個智慧不是壹般人的智慧,也不是聖人的智慧,而是佛菩薩的宇宙智慧。這種普遍智慧不僅可以理解各種規律的現象差異,而且可以到達各種規律的本體的現實。大智慧說:‘諸菩薩初求諸種智慧,中如諸法智慧,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入世以般若智慧拯救世界,知惡為正,斷二棒而空。她雖然活了壹整天,卻沒有看到任何眾生。雖然沒有眾生,但她還不如整天活著。比如《金剛經》說,‘眾生皆滅,無眾生可滅。’如果妳坐在水月道場裏宴飲,在夢中作出佛教作品的傑作,那就叫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是智行,五度是福報。般若如人之眼,五蘊如人之足。菩薩入世,要以智導福,以福助智,財智雙修。直到圓果飽滿,才能成佛。所以般若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師。菩薩憑借慈悲智慧深入世間拯救壹切眾生,* * *因功名而走向佛道彼岸,利己入世。
各位,我們從世界的現象、出世的意義、入世的精神三個方面,深入研究佛學者的意誌與心態、行動與結果。不僅僅是壹系列的開導,更是積極進取。小乘人能從世間無常、諸法無我、諸法苦等現象中看透宇宙和生命本體,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如此壹來,我們就能徹底消除生活中的各種內憂外患,超脫塵世,見證人生的真相,得到壹個純凈無痛苦的家。在自律修身的過程中,不僅凈化了身心,也凈化了社會,最終成為人間福報。
大乘菩薩,見眾生苦,發菩提心,學佛道,自護。以入世精神服務社會,以自己的財力和智力幫助他人;嚴守佛教戒律,自行改造,防止社會惡案發生。進行羞辱,化解仇恨,促進社會和諧安寧。勤學佛道,壹心救眾生,揚帆苦海;修習禪定,發展智慧,巧方便力,生生不息願,廣眾生,佛法圓滿。
綜上所述,學佛的人,無論是為了利己而立誌出世,還是為了利他而立誓入世,都是人性的覺醒和積極的進步,絕不是迷信、悲觀、落後和逃避現實。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以及各界人士,都能懂佛法,信佛,知因果,知是非。同時將佛學理論付諸實踐,從個人自律到凈化社會,造福人民。從個體來說,我們可以判斷真理,從苦難中獲得快感,然後入世,去拯救世界,造福他人,從而實現我們和眾生成佛成道的大願。千萬不要曲解佛法,詆毀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