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三皇墓在哪裏?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的陵墓。相傳黃帝升天,所以陵墓是衣冠冢。位於陜西省黃陵縣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壹號古墓”,號稱“天下第壹陵”。黃帝陵,古稱“橋陵”,是中國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地方。據記載,最早的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五年(770年)建寺以來,歷代都是舉行民族節日的地方。顏地有三座陵墓,分別是湖南炎陵縣的顏地、陜西寶雞市的顏地和陜西高平市的顏地。我們不能認為只有壹個顏地陵墓。【編輯此段】1,湖南省炎陵縣顏地陵湖南省株州市顏地陵位於炎陵縣城以西17公裏的鹿苑鎮(炎陵縣原名“炎陵縣”,194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炎陵縣)。這裏有循環水,有參天古樹,風景優美。炎帝神農氏葬地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皇甫謐的《帝紀》。炎帝“在位壹百二十年崩,葬於長沙。”宋代米羅寫道史,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鎮尾,名曰茶陵。”據地方誌《陵縣誌》記載,西漢時此地有陵。西漢末年,綠林人和赤眉軍興義人擔心兵士挖掘,於是將陵墓夷為平地。到了唐代,佛教傳入,陵墓前建有壹座名為“唐興寺”的佛寺。然而,陵墓前卻“不時有人祭拜”。顏地陵墓自宋太祖甘德建成五年以來,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隨著朝代的興衰,顏地廟歷經滄桑,屢毀屢建。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67-983年),朝廷要求官方將顏地寺移至宋太宗茶陵縣城以南,即把鹿苑毗濕寺移至茶陵縣城以南五裏處。此後的200多年間,朝廷祭祀炎帝神農的活動都在茶陵縣城南的顏地廟進行,鹿苑碧巖寺幾乎絕跡。宋孝宗惜春十三年(公元1186),衡州守將劉慶之保留了唐代的佛寺,而不是顏地寺,有點不倫不類,於是請朝廷廢掉以前的唐興寺,重建顏地寺。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分析出茶陵軍的樂康、夏陽、昌平三鄉位於陵縣境內。此後,顏地陵所在的鹿苑陂屬陵縣,屬衡州政府管轄。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福太守陳卓上書朝廷,要求對顏地陵墓禁止燒柴放牧,設立守戶,並對顏地廟進行了壹次大的修繕。宋以後,在元朝近百年的時間裏,朝廷只對顏地陵進行祭祀,卻沒有修繕顏地陵廟的記載。明代顏地陵廟的修繕史書相當詳細。有三次大規模的修繕:第壹次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下令修復歷代帝王的陵墓,顏地陵廟也全部修復。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由陵縣知縣易主持。這次重建是對原有寺廟遺址的拓寬,基本改變了老寺廟的原貌。第三次是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酃縣縣令派人在路邊募捐,發起重建。盡管新寺廟的規模遵循舊體系,但其外觀已有很大改善。在清代,顏地陵廟的修復有據可查的約有九次。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將軍蓋瑜入朝延陵,顏地陵廟被毀。之後地方官紳及時修繕,但由於戰亂頻繁,資金匱乏,修繕並不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聖祖葉璇派太仆寺小姐王詵到顏地陵訴說災情,並進行祭祀。王建領的寺廟建築嚴重受損,所以他呼籲朝鮮修復它,教皇允許他演奏。陵縣知府龔家偉督修,未能恢復前代規模。雍正十壹年(公元1733年),知縣張浚利用國家資金,按照清朝頒布的古代皇帝陵寢大殿統壹格式進行重建,陵寢殿也統稱為陵寢殿,只是命名而已。這壹建築奠定了顏地陵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門——禮賓閣——正殿——陵墓”的四級格局。整個陵墓是宮殿般的建築,氣勢磅礴,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特色。清朝最大的壹次修復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縣余昌輝主持,用當地士紳的捐款進行。重建項目從夏夢開始,歷時八個多月,於年底完成。重建後的顏地陵墓高大寬敞,金碧輝煌,莊嚴壯觀。附屬建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與正殿形成統壹的整體,也為炎陵增添了無限美景。民國時期,顏地陵的修繕活動有四次記載:第壹次是在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陵縣知府瞿燮捐出100元連同顏地陵修繕費14元籌集修繕資金,即將動工,但因湘軍駐守陵邊而廢棄。第二次是在民國十二年(1923)。由於連年軍事災害,陵廟即將坍塌,陵縣政府再次上書請求修繕。湖南省政府撥款500元讓縣長歐陽梅修繕。第三次是1936。鑒於延陵廟年久失修,大部分損壞,陵縣縣長李霞於年初成立了延陵廟修復籌備委員會。然而,中途恢復計劃未能實施。第四次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在1940主持的壹次大修。1940年,日軍入侵西南。為了防患於未然,薛嶽打算把省府遷到陵縣的延陵山。當年春天,撥出專項資金在炎陵山區為省政府機關修建辦公樓和職工宿舍,並修建了陵縣茶陵至炎陵山簡易公路。與此同時,延陵寺也進行了全面整修。新中國成立後,顏地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大年三十,顏地陵主殿和禮炮亭被燒,原因是香客在殿內供奉香燭,點燃彩旗。“文革”期間,陵墓大殿及其附屬建築再次遭到破壞,除陵墓外全部夷為平地。顏地陵被焚後,重建顏地陵已成為廣大中國人民的強烈願望。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恢復的條件越來越成熟。6月28日,1986,由陵縣人民政府主持,陵店修復工程正式破土動工,並於6月1988順利竣工。重建後的顏地陵比以前略大,整個建築占地3836平方米。共分五步:第壹步是午門,第二步是行禮亭,第三步是正殿,第四步是墓碑亭,第五步是墓室。寺外恢復了永豐臺、天寶使館、鹿苑亭等附屬建築。整個建築金碧輝煌,重檐翹角,氣勢恢宏,富有民族傳統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