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破手指悲傷——二十四孝之三孝
東周有個叫曾參的,就是,字子興,南武城人,春秋末期思想家魯,儒家重要代表,後裔;他是孔子的弟子,儒家的代表人物之壹。相傳他學識淵博,極其孝順。他參與了《論語》的編纂,撰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章》等儒家經典。被後人尊稱為“宗盛”,成為夫子廟四大尊者之壹,僅次於“傅盛”顏元。高周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卒年71歲。
據說,當曾子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家庭非常貧困,他以砍柴為生。有壹次,他上山砍柴,家裏只有他媽壹個人。突然,“咚,咚……”有人在敲門。“有人在家嗎?”有壹次母親開門,外面的人看見了,然後問:“阿姨妳好!曾子在家嗎?我特地來看望他。”曾的母親非常擔心,不知道該怎麽辦。她低聲說,“哦,親愛的!我能怎麽辦?”原來家裏沒什麽吃的招待客人;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又沒有電話可打,曾母找不到人幫他上山找曾子,只好眼巴巴地盼著曾子早點回來。然而,等了很長時間後,曾子還是不見了。曾母思來想去,終於想到了壹個好辦法。她知道曾子是個孝順的孩子,經常用心去揣摩。她媽媽怎麽想的?也許他會感覺到什麽,並把它熄滅。正在山上劈柴的曾子突然感到壹陣心驚肉跳,急忙撿起柴火,趕回家去。回到家,他看到媽媽在四處張望,又急又急,連忙恭敬地問媽媽:“媽媽,您找孩子有什麽事嗎?”曾母道:“家裏來了個客人,要見妳。我別無選擇,只能咬我的手指。希望妳能感受到我的痛苦,早點回來!”如果曾子不忠於他的母親,孝順並善於理解她的心,怎麽會發生“心靈感應”呢!
成語“咬手指頭愁”只是流傳下來的孝道經典,無需考證真偽。然而,從曾子與母親之間的“心靈感應”可以看出,曾子是壹個十足的孝子,因此他對來自母親的信息有著強烈的感知。
同時,咬手指傷心靈的典故告訴我們,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都應該像曾參壹樣做孝子,永遠尊敬長輩,孝敬父母。
後人也以詩贊之:“母親手指剛咬過,孩子不禁心痛。”負薪還不晚,骨肉深。"
(註:曾參:學術界有兩種說法:讀shēn和讀cān;
魯南武城:今山東平邑,另壹種說法是山東嘉祥;
享受夫子廟四配:四配,夫子廟壹等祭祀,因有四人配稱“四配”,即傅盛宴子、宗曾晟子、蜀聖子子思、亞聖孟子。思佩的雕像位於孔廟前的東西兩側,每兩個壹個,東邊是顏回和孔伋,西邊是曾參和蒙克。)
心靈感應:又稱直覺、預感、第六感等。,指的是兩個人用“第六感”代替傳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來傳遞思維和感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