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是壹種擅長唱歌的昆蟲。它有四個薄而透明的翅膀,能飛。它的俗稱是蟬。在雄蟬的胸腹交界處,有壹個發聲器。在夏天炎熱幹燥的天氣裏,蟬的叫聲最大。南北朝時,有個叫王績的詩人,寫了壹首《人若留溪》的詩,其中有句“蟬使林中靜,但音宮山更幽”,蟬喚鳥來襯托幽林,成了壹個幽默的故事,正好說明蟬鳴是這種昆蟲的壹大特點。蟬在生長過程中,幼蟲棲息在土壤中,針狀的口器刺入根部和樹枝吸收養分。當蟬幼蟲長大,想變成成蟲時,就在根部或樹幹上脫去蟬殼,變形為成熟的成蟲,展開翅膀飛走,到處歌唱。人們常說的“金蟬脫殼”就是指這種蛻變,也就成了成語,意思是打算逃跑。認真驗證不管是脫殼前還是脫殼後,蟬始終是蟬,只是幼蟲變成了成蟲。但脫殼方式獨特,幼蟲離開身體,成蟲以原來的形態從身體中脫穎而出,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延續和維持。所以人們把蟬的蛻變比喻為世界上壹直持續維持的事物,或者比喻為通過整合而達到的結果。體育比賽中用“改選”來維持原有的榮譽稱號,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