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至死”
語出:《論語——衛靈公》:“仁人者,不存害仁,而殺己以仁。”
有誌氣有仁義的人,不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仁義。
“舍身取義”:舍身取義出自孟子的《我要之魚》,原意為舍身取義,後被現代人引申為舍身取義。身體和生命都有代表生命的意義。
語:《孟子-高子商》:“命是我所欲;義也是我要的。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
生命是我所珍惜的,正義是我想要珍惜的,如果生命和正義同時得到的話。我寧願為正義獻出生命。
擴展數據:
典故: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問,仁、忠、命發生沖突怎麽辦?孔子說:“真正的仁人誌士,不會因為怕死而損害仁義。為了成全仁義,他們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子貢問如何培養仁,孔子回答說,必須從上而下,帶動百姓效仿。
典故:春秋末期,醫生趙襄子殺了醫生智伯。智伯的心腹,玉讓,發誓要殺死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房子暗殺他。趙襄子欽佩他的友誼,讓他走了。後來,他把全身畫成蠍子,吞下燒紅的木炭使聲音嘶啞,企圖再次行刺,自殺身亡。
百度百科-自殺至死
百度百科-舍身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