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為什麽送親要吃餃子,迎親要吃面條?

為什麽送親要吃餃子,迎親要吃面條?

自古以來,山西的婚俗和全國其他地區壹樣,遵循周朝確立的“六禮”,即“受禮、問名、受禮、邀客、迎親”。隨著社會的發展,“六禮”的程序不斷簡化。雖然山西不同地區的婚俗不同,但總的演變趨勢是由復雜到簡單。近近代以來,山西各地的婚姻禮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議婚-議婚,又稱“議親”,是討論男女婚姻的初始階段。在舊時代,它包括“求婚”、“貼請帖”、“相親”等幾個程序,直到準備訂婚。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男女雙方的父母根據對方的家庭出身、家庭背景、長相來決定婚姻是否成功,男女雙方幾乎沒有發言權。“沒有媒人就不能結婚”。在婚姻談判之初,男方父母壹般會委托媒人或依靠親友、鄰居去女方家提親,也叫“求婚”。這個程序相當於“六禮”中的“受”。-訂婚-經過婚姻談判階段,男女雙方對婚姻都有了積極的看法,才可以正式訂婚,也就是“訂婚”和“訂婚”。男方鄭重送彩禮到女方家,數量壹般由時間地點決定,視家庭富裕程度而定。這個程序相當於《六禮》中“那吉”和“鄭娜”的後半部分,在雁北地區稱為“下茶”,在津南地區稱為“果大力”。當壹個男人和壹個女人訂婚時,他們通常會選擇吉日,如農歷的3日、6日和9日。雙方父母要在選定的日子為親朋好友舉行宴會,稱為“定親宴”。主食壹般是面條,表示男女已成為親熱的兒女公婆,所以也叫“吃面條”。在晉南襄汾等地,男方家的酒席上,餃子是必須的,有“掐嘴”的意思,表示希望不要再要錢禮物;女人辦酒席,回敬“肉末面”,意思是不送禮不行。在宜城地區,“吃面條”僅限於婦女家中,稱為“吃面條”。在訂婚的這壹天,在山西東南部的靈川等地,男方家會給女方家送面粉。女方家送的面粉用小米炒成油餅再送到男方家。男方分發給親戚朋友鄰居的,叫“通知”。在晉南聞喜,男方給女方的彩禮除了各種衣服、金銀首飾、酒、肉糖外,還有90個饅頭。除了衣服鞋帽,還有各種文具,還有幾十個小籠包。男女都把饅頭切成薄片,分發給親戚、朋友和鄰居,這就是所謂的“聖Xi饅頭”。在山西南部的襄汾地區,男方要給女方補十樣東西,意思是“十全十美”。女方“回贈”給男方的東西中,有十包摻了鹽粉的麥麩。這十袋糠鹽要撒在未來公婆和弟媳的頭上,表示大家都是有福的(糠),有緣的(鹽)。晉中祁縣等地,男女雙方都要互送“四色禮”。男方送女方“訂婚服”、戒指、耳環、手鐲等物,女方還男方文房四寶、扇子、錢包、腰帶。其中,腰帶尤為不可或缺,代表著“從今往後我把妳綁起來”或者“我伺候妳脫衣服”。在山西很多地區,訂婚時還講究交換“龍鳳貼”,即壹種印有龍鳳的紅紙貼。男方送給女方的“龍帖”上寫著“求好運”四個字,也叫“誠帖”,大致是這樣寫的:“我恥於我玉之不足,我祈求我的諾言。XXX鞠躬。”女方給男方的“鳳凰帖”,廣泛寫有“紀昀”字樣,也叫“雲帖”,大致寫的內容是:“恥於與鳳凰比,願斬乘龍。愚兄(弟)鞠躬。”“龍鳳貼”壹般用紅色和金色,太原、大同等地要折成九折,以示婚姻天長地久(9)。祁縣和平遙對折,中間縫周圍寫男女出生年月日和時間,剛好對折在壹起。訂婚那天,在山西南部的壹些地方,女方會在親戚的陪同下來到男方家。回來的時候,男方給了女方壹定的錢,還送了壹捆棉花,叫“摸親棉”或“貼親花”,表示從此友誼繼續。——結婚——訂婚後,如果男女雙方都達到了當地認可的結婚年齡,男方父母會設宴邀請女方父母、媒人擇日,在壽陽稱為“會選”,在大同等地稱為“擇日”。早些時候,通常會提前邀請陰陽師去看黃道吉日。因為人們認為婚期關系到男女雙方的生活,所以都很謹慎。雙方父母往往會推遲壹年以上甚至更長時間訂婚。婚期最終選定後,男方要正式寫帖子通知女方。雁北地區稱為“總書”,津南等地稱為“好日子送”和“後知”。這個程序相當於《六禮》中的“邀期”。在呂梁的壹些地方,這個時候才正式給女方彩禮。訂婚前是“小送”;現在我要娶“娜比”當“大禮”。在山西大部分地區,婚禮前幾天或前壹天,有的婚禮當天上午,男方會派人送簪首飾、衣服、酒肉等禮物給女方。這個儀式被稱為“化妝”,意思是敦促女方準備結婚。太谷等地稱“補”“報銷”;壽陽壹帶叫“陪嫁”,女方陪嫁的叫“陪嫁”。婚禮前,在大同地區,男方會給女方家送面粉和肉。面粉叫“留母面”,肉叫“留母肉”。結婚前壹天,女方要把女兒的嫁妝送到男方家,這叫“嫁妝”。舊時嫁妝壹般是桌椅、櫃子、衣服、被褥、洗漱用品等,都要貼上紅色喜字,或者系上紅布。忻州、雁北等地講究把核桃、棗放在嫁妝的盆裏,然後用紅色剪紙蓋上;山西南部的襄汾地區講究把筷子和核桃放在枕頭裏,把麩皮放在鞋裏,把棗子和花生縫在被子的四角。這些習俗都表達了希望新婚夫婦早點生孩子,兩個孩子都有,有壹段美好幸福的感情。男方收到嫁妝後,會回贈壹部分禮物給女方。在太原壹帶,男方寄回女方的是清酒、豬頭、饅頭卷,稱為“頭箱”。結婚前夕,女方家要給女兒壹個“頭”和“面子”。“頂上”的意思是改變發型,把辮子盤成發髻。“開臉”又稱“開臉”,實際上是新娘的美容剃發,意味著少女時代的結束。壹般會請壹個“全福之人”,即有公婆、父母、丈夫、孩子的老年婦女,用細線把姑娘臉上的頭發擰下來,修修眉毛,修修鬢角。“登頂”和“開臉”後,女方要招待長輩和鄰居,同時還要招待即將出嫁的女兒。民間認為,女兒上了頂,就是家裏人了,家裏人壹定把她當客人,所以酒席很豐盛,女兒也被安排在酒席的首位。長輩鄰居除了要恭喜嫁出去的姑娘,還要教育她要尊重公婆,伺候好丈夫,處理好嫂子和姑姑的關系。-婚禮-婚禮,也叫“婚禮”、“娶媳婦”,相當於六禮中的“婚禮”。通常是新郎親自去新娘家結婚,但在忻州、呂梁壹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姐夫領著迎親隊伍去結婚,新郎在家裏等著。在過去,婚禮隊伍註重各種儀式。從前到後依次是炮手、鑼、旗、朱牌的“默”、“避”、宮燈、金瓜、斧鈸、鐃鈸、龍虎旗、團扇、太陽罩,少不了打鼓。壹般轎子坐兩乘,新郎新娘坐壹乘。去的時候,新娘的轎子不空,晉南壹帶要擺花餅,以青包子為鎮物;在晉中的壹些地方,壹個和新娘同屬壹個家族,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在轎子上,稱為“壓轎”。在山西各地的婚禮遊行隊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權壹帶,從老人親友中找到兩個人,稱為“冰人”;然後從新郎的子侄中,找壹個和新郎年齡差不多的人,這叫“引子”。雁北平陸等地講究“壹女壹男二女”,叫新郎的外甥和兩個哥哥隨轎子回去;回來的時候,女方自然陪著“壹女兩男”為她送行。大同地區的婚禮、送親,雙方妻子之間都有嫻熟的禮儀相伴。對於陪伴新郎的人,太谷地區稱為“陪伴”;陪新娘的叫“送客”。除了“送客”,如果女方去了另壹個人,那就是“吃客”。女兒出嫁前,山西大部分地區有“哭嫁”的習俗,叫“媳婦哭,娘家有錢”。據民俗學專家考證,這壹習俗的起源與古代的“搶婚”有關,隨後女性被搶時的哭鬧逐漸演變為婚俗中的“哭嫁”。這不是喜與悲,往往有其真實的內容。總的來說,感嘆無憂無慮的少女生活的結束,感謝父母的恩情,懷念哥哥嫂子和女朋友相處的好,對自己作為妻子兒媳的人生轉折感到很迷茫。如果對婚姻不滿意,覺得委屈,就要趁機玩壹玩,大哭壹場。新娘的母親、女朋友和家人通常會陪她壹起哭。在婚禮隊伍到達後,新娘的門通常會被新娘的姐妹或女朋友們關上並鎖上。壹方面顯示女方家庭的尊嚴,另壹方面故意捉弄參加婚禮的客人。參加婚禮的客人怕遲到,要交“開場費”。在呂梁柳林壹帶,迎親隊伍到女方家門口時,需要在前面趕壹只羊才能進門,俗稱“撞門”。迎親隊伍進門後,女子設宴款待。在榆次、晉中等地,招待女婿時,除了各種飲食外,還有煎餅作為主食。當壹個新女婿壹定要“偷”十幾塊蛋糕、幾雙筷子和壹些盛酒的容器時,當地人就稱之為“發家致富”。山西南部的襄汾地區講究新郎新娘吃的“結婚蛋糕”。在山西東南部的沁縣等地,臨行前,女兒要吃雞蛋餅,俗稱“三蛋壹壺酒,送女兒上轎子。”退場後,新郎又給公公婆婆磕頭,道別。在晉中祁縣,嶽父這個時候會給女婿戴上紅領巾和簪花。隨後音樂震天,婚禮隊伍在女方的護送下,以更加宏大的氣勢出發了。“嫁”和“昏”是諧音。在山西南部的壹些地方,仍然保留著新娘晚上結婚的古老習俗。新娘家邀請新郎參加宴會,直到第壹次值班才把女兒送出去。女兒出嫁離家,山西各地都有不接娘家的習俗。民間相信“土能生萬物,土能生金”,怕拿走了土就拿走了家裏種莊稼的好運。這自然是農業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女兒出嫁,要在炕上穿上新鞋,然後哥哥或叔叔來擡或擡她的轎子。或坐在椅子上被擡上轎子;有些地方,地板上鋪的是紅地毯或紅布。女兒脫下腳上的舊鞋,坐上轎子,換上新鞋。不管妳怎麽出去,都不要碰到地面。女兒離開時,母親會含著淚繞著轎子轉圈兩圈,默默祝福她幸福、好運。父親象征性地護送“百步”,然後在叔叔、舅舅、哥哥、弟弟的陪同下為親人送行。婚禮路線壹般講究走壹大圈,回程不走大路。按晉中祁縣村的位置,玄武(北)入,朱雀(南)出;還是白虎(西)進,青龍(東)出的說法。迎親隊伍要帶紅毯或紅布,紅毯或紅布不僅用於新娘踏上轎子,還用於經過寺廟、井臺或石磨時遮蓋轎子窗戶和新娘,以防止白虎星等鬼怪拜邪,互相打擾。在魯豫別人的婚禮隊伍時,雙方要交換“針線”,即新娘的針線消災。現在,當婚禮隊伍相遇時,他們會互相贈送手帕,這就是傳統。在過去,轎子或汽車用於婚禮。此外,在呂梁山區的壹些地方,新娘嫁人騎毛驢;在長治、屯留等地,新郎新娘要騎馬。雁北平陸還有壹種特殊的交通工具,騾子擡轎子,就是兩頭騾子壹前壹後擡轎子。婚禮當天,“趕騾夫”最受尊敬。他們穿著新的黑色衣服。頭上裹著壹條白毛巾,他穿得非常漂亮。據說他們既能安全駕駛“騾馱轎子”,又能讓人受顛簸之苦,所以不能少給錢。婚禮當天,新郎新娘的妝容因地而異。新郎過去戴著寬邊黑色安全帽,穿著馬褂和長袍,但後來他換上了制服。現在他大多穿西裝打領帶。在晉中、晉南等地,新娘的打扮比較特別,頭戴鳳冠,身穿繡袍,腰間系著玉帶,就像舞臺上的娘娘形象。後來吃飽了沒穿蟒蛇,就換了壹件紅色的棉襖;不戴鳳冠,戴棕色眼鏡,都穿時尚。-婚禮-婚禮隊伍回到男方家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男方的親友和鄰居蜂擁而出歡迎新娘。在山西省東南部的沁縣壹帶,新娘的轎子講究落在壹床紅被子上。新娘索要下轎子的錢後,由壹個“全福人”攙扶著,踏著紅地毯走進大門。婆婆隨後象征性地用掃帚掃了車三遍,拿了壹把土帶回家,放在新房炕角的席子下面。這叫“掃轎子土”,大約與“不取娘家土”的習俗相反。妳怕帶了娘家的土,影響娘家的莊稼種植;我會盡我所能掃壹些,以利於我自己的耕種。山西有些地方,新娘下轎後,要大量往新娘身上撒稻草、麩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同時要背誦贊美詞。這種習俗被稱為“鋪草”或“鋪喜果”,起源非常古老,據說早在漢代就已流行。原名“薩古豆”,意在避邪青陽、戊己、青牛。後來逐漸演變,從驅邪到求好運。山西南部的地區仍然保留著它古老的含義。翼城叫“打五鬼”,浮山叫“投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