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為什麽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多是車戰?

為什麽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多是車戰?

春秋戰國時期戰車主宰戰場的時候,中國沒有騎兵,因為——

那時,馬燈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所以當時的戰車既有速度(帶馬)又有力量(帶兩個兵)又有防護(車本身),幾乎無人能敵,類似於今天坦克的地位

而且以秦戰車為例,壹輛戰車有三個人——車夫、左車夫和右車夫,其中車夫和車長壹般用長矛作戰。

後世出現騎兵時,戰車的地位迅速下降。

附:古代戰車、車戰介紹

古代戰車

中國古代用於戰鬥的馬車。壹般為單輦(軸)、雙輪、方車(馬車),駕四馬或兩馬。車上有三個士兵,中間壹個是司機,左右負責戰鬥。汽車有很多種,輕型車,鈍車,電動車。戰車在王指揮的甘之戰中首次使用。從此,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壹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千騎之國”和“千騎之國”。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戰爭舞臺。

1980年,陜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兩輛大型彩繪銅車。前面壹號車是雙輪單軸結構,前面驅動四匹馬。車軌為橫向長方形,寬126 cm,深70 cm。前面和側面都有圍欄,後面留有上下車的門。車輛右側放置盾牌,車前懸掛銅弩和銅箭頭。公交車上有壹把圓傘,傘下立著壹個高度為91 cm的青銅官像。它的名字叫李徹,也叫容徹和高車,騎的時候站在車上。

車戰是壹種成本極高的經典戰爭。殷商西周時期,戰車的配置是這樣的:車上有三個士兵,左邊壹個,右邊壹個,前面壹個是禦林軍,負責駕駛戰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貴族的壯漢,普通人和奴隸都沒資格。車下有十名步兵,被稱為“伊勢”,由平民和奴隸組成。車上的士兵是軍隊中軍銜最高的士兵,他們的訓練極其嚴格。他們不僅要精通用矛和打戈的格鬥,還要精通短兵器和射箭,對騎術、體能、協調性也有很高的技術要求。

春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爆發,運兵車和士兵大量短缺,兵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窮人和奴隸越來越多。戰車的配置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戰車上的兵少了,下壹步的兵多了。壹般車上的兵減為兩個,壹個打主戰,壹個開車;車下士卒擴大到20至100人,編成五人小戰鬥群,壹個“武”,五個“二”,由車上軍馬指揮,車上軍馬稱為“二司馬”。

這種車戰的機動性比較差,兩軍對壘容易分出勝負。壹般下午挑戰結束後,兩軍約定在相對平坦的地方大規模擺開方陣,雙方擊鼓,軍隊沖鋒廝殺幾個小時,勝負就出來了。所以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並沒有長期的對抗。舉世聞名的楚謹城濮之戰,其主戰場也打了壹天。戰後,戰敗的壹方要重建幾千輛運兵車,培養幾萬名技術過硬的汽車戰士,簡直太難了。這就是春秋時期“壹戰爭霸”的原因。

壹輛能高速騎行,猛烈沖撞,山路崎嶇,沼澤泥濘,酷暑不變形不癱瘓的戰車,需要壹個好的桑木做車身,高硬度的木材做車輪,彈性和硬度好的木材做戰車主軸。妳得用堅韌厚實的外皮包裹車輪,妳得用上好的銅片包裹軸和車廂;還要訓練能壹起好好跑的馬;要打造戰車的長矛和遠程硬弓,就要培養高超的騎手和車輛上的軍事人員...正因為如此,戰車是極其昂貴的重型武器。春秋時期,大約十個農民用了兩年時間,才造出壹輛合格的戰車。

春秋時期,壹個大諸侯國擁有1000輛戰車是非常罕見的。車上軍人的武術訓練更是嚴格。且不說能不能用矛和強弓殺死敵人,能不能在高速顛簸中遠程射擊,光是軍人所需要的基本功夫——駕駛、馬術、車平衡、相互保護等。,遠不是壹般人能做到的。與戰車戰兼容的士卒也與普通步兵有很大不同。除了跟隨戰車殺敵的速度和耐力,還要保護戰車不被敵人傷害,同時還要在高速奔跑中形成陣列殺敵。換句話說,戰車作戰是壹種完整的戰爭方式,在各個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而不僅僅是簡單的馬車和步兵。這種高成本是車戰消亡的重要原因。戰國時期,頻繁的戰爭使戰車作戰所需的各種資源無法得到滿足:戰車無法快速建造,車輛上的士兵無法批量訓練,難以選拔大量兼容的士兵,甚至連適合駕駛戰車的好馬也無法源源不斷地提供。大型戰車由四匹馬駕駛,車下壹百名步兵,車上五名士兵組成。中型戰車由兩匹馬組成,車下五十名步兵,車上三名士兵。車上的士兵裝備長矛和硬弓,車下的士卒全部裝備匕首盾牌。他們的任務是除了殺敵之外還要保護戰車。

因此,在戰國時期,壹些頻繁作戰的國家將步兵從運兵車中分離出來,成為單獨作戰的單位。後來,魏國名將吳起建立了壹支特殊的騎兵。這樣,軍隊所需的成本降低,而軍隊的靈活性大大增強。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戰車,看似強大,實則脆弱,逐漸退出歷史戰爭舞臺。

但秦國的情況和中原諸侯不同。

自商朝滅亡後,秦部落作為商朝的棄子,成為中原地區唯壹壹個落入戎狄之海的部落。秦部落常年在戎狄遊牧部落之間爭奪土地。那時候秦人根本沒有戰車,都是像容帝那樣的騎兵。為了生存,他們半農半牧,人人都是兵,拼死拼活。於是,越戰越強,不僅占領了渭水水鏡上遊幾乎所有的河谷,而且還屠殺戎狄部落,與之相爭和平。到了西周末年,老秦部落的5-6萬騎兵已經成為了西域胡人的壹股勢力。當時正巧周幽王昏迷不醒,對他寵信有加,要廢長立幼;太子義九的叔叔是鄭國的諸侯,於是他聯合榮帝虎和他的士兵東征,攻打濠江,殺了周幽王,建立了義九的王位。沒想到榮帝可汗看到中原的花花世界,野心勃勃。他不僅留在濠江,還準備東去中原。新周時,王壹九屢發勤王詔書,但中原諸侯都是舊戰車兵,幾十萬大軍在與幾十萬戎狄騎兵的首戰中被擊潰。後來就算王壹九再發詔書,這些中原諸侯也怕打仗,來不及來救勤王。無奈之下,新田字不避艱難險阻,秘密跋涉近千裏,尋找老秦部落。秦人的領袖項燕(秦襄公)非常敏銳。他看到了老秦部落重返中原的大好機會,秘密東征5萬精銳騎兵。他在好景元野與近十萬戎狄騎兵打了壹場生死戰!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榮帝虎的騎兵被擊潰,只剩下三兩萬殘兵敗將逃往西域。從此,秦人獲得了巨大的威望,不僅成為東周的開國諸侯,也成為西方戎狄胡人各部落令人聞風喪膽的對手。

但成為中原諸侯後,秦國在軍事制度上經歷了壹次“文明”的倒退。秦國要做國君,要服從周制,於是放棄了被中原諸侯諷刺為“野兵”的騎兵,而是按照“李周”的規格開始建軍,開始取消騎兵,耐心打造戰車,成為壹個規規矩矩的“千騎之國”。在秦穆公稱霸的時候,秦國最多的時候有五千多輛戰車,兵力大約20萬,對中原是壹個很大的震動。但戰國初期,戰車逐漸被淘汰,而秦國國力衰弱,無力淘汰更新,所以大部分殘破的運兵車仍被保留下來。後來魏國名將吳起率領五萬新軍精銳攻打秦國,秦國的幾十萬老牌軍隊壹舉被擊潰。魏攻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今陜西大理東)和元裏(今城南南)。第二年,吳起攻打秦國,占領鄭(今滑縣),建(今大理南)、合陽(今合陽東南),占領秦國河西地區(今黃河與北洛河南段之間)。尤其是十三年(公元前389年),在秦與晉的戰鬥中,吳起以五萬之眾擊敗了,這讓秦國直觀地感受到了新軍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