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壹看就說釋永信不是好人。妳怎麽想呢?當然要看長相。世界是外貌黨,外貌黨也喜歡引用壹句沒有科學依據的成語——由心而生。但無論如何,釋永信的外表並不是什麽大惡,只是他有壹個原罪,胖。
在這個減肥已經上升到意識形態的年代,胖是所有胖子的原罪,出家是釋永信,胖更不可原諒。在其他指責都不靠譜的時候,似乎壹個“肥頭大耳”就能把自己的劣跡付諸現實。
但是,以胖定罪並不靠譜。營養專家告訴我們,素食不壹定能防止肥胖。素食也含有脂肪。此外,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會在體內轉化為脂肪並儲存起來。更重要的是,肥胖不僅與個人飲食和運動習慣有關,還受到遺傳的影響。人體內存在肥胖基因。
所以,妳不能因為壹個和尚胖,就斷定他沒有守過條條框框。而且壹些攻擊性的語言也有整體歧視肥胖者的嫌疑。就事論事,避免人身攻擊,這是大眾說話的基本底線。
第二,商業化。
人們總是願意相信釋永信有問題。如果這次沒有真的問題,下次有人舉報或者爆料,大家還是會相信的。少林寺外聯部主任鄭淑敏引用釋永信的話說,別人罵我們是因為關心我們。這太樂觀了。其實道理很簡單。人們願意懷疑釋永信,是因為少林寺有錢。
佛教給人的感覺壹直是貧窮。但是,眾所周知,這幾年在釋永信的帶領下,少林寺走上了商業化的景區化道路。經營企業,開網店,拍電影,在澳洲開寺建酒店,少林寺的多元化經營讓外人感覺離修行越來越遠,離商業大潮越來越近,所以人們看釋永信越來越不像方丈,而像壹個叫方丈的CEO。
修道院不得經營是人們的偏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世界宗教研究》雜誌社長黃霞年介紹,中國古代寺廟壹直都是有人管理的。比如隋唐時期,佛教中有“佛入藏院”,中國經濟學家認為“佛入藏院”是中國的典當行。宋元明時期,尤其是清朝以後,佛教寺廟的管理已經非常成熟,寺廟中有收租人和商販,史料中都有記載。
不代表古剎有商業活動,少林寺的所有活動都有批評豁免權。關鍵不是有沒有生意,而是賺的錢怎麽花。少林寺和釋永信壹直說會用來修廟,做慈善,但是沒有證據。BBC記者曾問釋永信是否考慮過公開少林寺的收入賬目。釋永信方丈回答說,其實少林寺每年都有相關部門審計。至於對公眾開放賬戶,他說少林寺不是“獨立”的,如果是,要考慮佛教界和其他很多周邊因素。
我們不明白少林寺要考慮哪些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少林寺還躺在金山銀山上,賬目還不透明,少林寺和釋永信就註定要不斷被質疑。或許少林寺應該反思壹下自己的經營模式和賬戶管理。如果少林寺不是可以自主決策的主體,那麽它所依托的主管部門也應該承擔責任。否則,這座千年古剎的名聲只會在壹輪又壹輪的輿論風暴中被侵蝕,不知所終。
第三,公眾人物的身份。
面對輿論的質疑,釋永信很難用“無罪推定”做擋箭牌,因為他的身份不是簡單的和尚,也不是簡單的方丈。釋永信還擔任過第七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第六屆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第九、十、十壹、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是壹個不折不扣的公眾人物,壹定會引起很多關註。
對他的外表進行無端的惡意揣測和評論是沒有意義的,但因為釋永信有那麽多耀眼的光環,公眾對他的質疑值得解答。面對質疑,恐怕不僅是釋永信本人和少林寺,釋永信所屬的相關機構也有責任澄清,沒有理由在憤怒之前保持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