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是宋代趙《真退錄卷二》中的經典:“朱文公(朱)嘗與客談世俗風水之說:‘冀州風水好,龍從雲中來。”“吳明瑞秋《雲祭遵牛面之學》雲:“此處千崗有良田,群山環抱,處處合格。這是壹片富饒的土地。”這個成語最初是風水先生說的,他認為山如龍,自始至終都有血緣關系。風水專家說,山的起伏叫“龍”,其主峰叫“龍和龍”。觀察山勢起伏,尋找聚氣趨勢。山谷中的溪流稱為“脈”,其主流稱為“去脈”,以追溯水的來源和流向。語境指的是自始至終像船壹樣連續的地形。
劉青西載《藝概》詩曰:“法詩中,兩聯必分寬緊,人皆知之,但不存脈絡,寬緊則愚矣!”又稱“來來往往”。後壹種比喻指人或事物的起源和歸宿,也指事物來龍去脈的線索。
從這個成語可以窺見古人對生存環境的認識。
人類的居住壹直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比如沙漠裏的人懂得用厚厚的土墻防熱,而住在森林裏的人會在樹上蓋房子防潮防蟲,愛斯基摩人會造冰屋。
在地處溫帶氣候區的中國,人們早就發現,如果把房子建在河的北面或者山坡的南面,房子可以接受更多的陽光,可以躲避寒風,也可以躲避洪水。環境和建築朝向很重要。在中國古代特殊的文化氛圍中,它們也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征。這個體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壹個是正統的儒家思想和官方認可的取向體系。這是壹個基於正交方向的方位系統,也包括傾斜方向。包含了中國古代方位、季節、色彩、音樂、五行等多種文化元素的統壹。同時包含賓主、老少、君臣、男女、尊卑等各種禮制元素,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核心內容之壹。其次,它主要是基於中國古代民間流傳的與住宅朝向有關的陰陽術和風水觀念。中國古人把風水稱為風水,也叫地理。我們不妨壹起讀讀:風水地理。也可以這樣解釋:觀察天空(Kan)、探索大地(Yu)、空間(風)、水文水質(水)、地形地質(陸地)的研究分析理論(理論)。
“風水”壹詞起源於伏羲時代。根據太昊伏羲開發的簡易地圖,推斷出地球有壹段風水時期。《素問經典》記載:“壹霧水,二風水,三山四水,四山五水,六水六水,七水八水九水。”這裏所指的風水,應該是風水的本義。風水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雖然後期迷信的色彩越來越重,但很多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中國風水主要包括以下10內容:(1)觀天。宇宙恒星對人的影響。(2)鑒別質量。風(空氣)、水、土(土壤)對人的影響。(3)考察形狀。風、水和土地對人的影響。(4)乘飛機。風、水和空氣對人的影響。(5)衡量。風、水、土的磁場方位對人的影響。(6)定位。陰陽家的位置選擇和朝向選擇。(7)時機。風、水、土地和時間對人的影響。(8)建築。陰陽家的設計建造與風水地的改善。(9)循禮而行。尊重祖先、孝敬祖先的習俗和禮儀,慎終追遠,是體現孝道的重要方式。(10)積德。勸人孝順,勸人善良,促使人向上,使人快樂,告訴人要順應自然規律。這是風水學的基本理念和最高目標。
我國早期地理知識比較發達,戰國前後出現了區域性地理著作《山經》和《龔宇》。《山地經典》突出地域地形,將中國的山地分為南、西、北、東、中五個走向系統。每個系統都有起點、終點和延伸方向。龔宇由九州、道山、水道和五福四部分組成。兩本書都系統地總結了丘陵,並以山為綱論述了地理位置、山系、水系和礦產資源。
西北山脈的主峰昆侖山,在中國文化地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歷來為風水先生所重視。考山,必須求與昆侖山的關系:中國在世界山脈昆侖山的東南方,祖先在昆侖,下壹代是“三龍入華”。
“三龍”指的是山的三種關系。以黃河和長江為中間分界線,將南北地區分為南幹線、中幹線和北幹線。北幹是指黃河以北廣大地區的山區。山脈從西北高原蔓延,主脊以西的水流入龍門西河。山脈系統的壹個分支是綿延數千裏的太行山,最長的分支是燕山。中幹是指黃河和長江之間的區域性山系,其山脈起自蜀漢,壹至長安,止於關中。函谷關下,乃至宋嶽,托泰山。南幹是指長江以南的山系,其主脈發源於岷山,有多條分支。
風水先生把山系的分支看作山脈祖先部落的輪廓。如果妳想探索龍脈的源頭,妳必須首先了解上述山脈的部落,並根據地圖。然後他們也吸收了壹些水文學的成果。比如水鏡,寫於三國時期。這部首次詳細描述水系分布的專著,描述了黃河、長江等137條河流,不僅說明了它們的起源、流向和去向,還詳細說明了它們所在的地方和主要支流的空間分布和順序。北魏科學家李道元寫了壹篇巨著《水經註》,把河流的數量增加到1252條。對水系的描述不僅比《水經註》更詳細,而且描述了水系的演變及其識別方法、水系面積、汛期和沈積物特征。大概是因為山水的彎曲趨勢,無論是黃河還是長江,都被比作“龍”。
總的來說,由於中國山區的水系和楊納的有益禦寒功能,風水先生總結出壹個“風水寶地”的環境模式。這種環境模式是壹種背水壹面水左右的理想格局:建築基地背靠壹座叫“來龍”的山,北面有連綿不斷的山峰作為屏障;圍墻周圍有低矮的小山和土丘“青龍”和“白虎”;前面有壹個池塘或河流;水的前方,是遠山和丘陵。基地就在這座山的中間,四面環水,幾千公頃的良田,郁郁蔥蔥的森林,清澈的河流。這種環境模式既適用於寺廟,也適用於村鎮或莊園。目前,安徽黃山的世界遺產宏村是采用這種模式最著名的地方。
那麽,對於其中建造的具體房屋,我們主要參考唐代以來的房屋經典,根據方位和八卦將壹座建築分為24個方位,再分為陰陽兩類,規定每個方位的基本吉兇屬性,判斷“陰宅”和“陽宅”。
從這個角度來說,選址的風水是科學的。山可以阻擋冬天的寒風,夏天在水邊納涼,取水用水都很方便。緩坡有利於避洪;左右圍合使植被茂盛,圍合空間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同時,戰時易攻難守。總之,這種地形環境適合中國的氣候特點,也適合中國古代以農業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方式。
早期風水學有很多科學原理。可惜明清時期有很強的陰陽觀念,五行造克觀念,占蔔理論等。,而且非理性色彩越來越嚴重。凡事必有陰陽,否則不行,太迷信了。所以,事情的美好就在於“恰到好處”兩個字,給做事留有余地,否則就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