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擴展:
忠信不美是中國成語,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八十壹章。不美的文字,意味著真實的文字沒有經過加工,所以不美;在句子中作賓語和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起源
好話不美,好話不美。好人不辯,辯手也不好。知之者不知,知之者不知。聖賢不積少成多,認為自己擁有的越多,和別人擁有的就越多。天道,益而不害;聖人之道,不爭。
成語寓意
“字不美,善言不信;好人不辯,辯手也不好;知者不知,博主不知。”“信”與“美”、“善”與“辯”、“知”與“知”是三對矛盾,也是道德實踐者在其過程中的三種不同表現。其實也是對真善美的闡釋。
“信”,有人認為是指老實人,有人認為是指事情的真相,但兩者沒有本質區別。而“好人”,有的人認為是指美好的性格,有的人認為是指美好的事物或理論,兩者本質沒有太大區別。
老子認為世界上真正誠實的人和符合事實的理論,大多不是很悅耳、很美好的,因為沒有經過修飾、符合事實,而事實往往是原始簡單的,沒有經過任何後天的加工;“好言”往往是壹種符合世人心理審美的現象。它們是人工加工的,看起來往往比原來的更有吸引力。
“善言可得城尊,善舉可加人。”面對這個矛盾,老子告訴人們,真正符合自然的是沒有任何加工成分的前者,這也符合老子壹直倡導的回歸自然的思想。
老子對後天加工的美好事物是有戒心的,因為它更迷惑人。但是,老子並不反對正確的審美行為,如藝術創作、欣賞和評價,而是讓我們透過表象去了解事物的真相。
奉承人是可恥的,聽了也是可悲的。老子說:“好話不美,好話不信。”意思是,妳能相信的對妳真正有益的事情,聽起來不會很好,但妳千萬不要相信阿諛奉承。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的社會,我們要時刻回頭審視和審視自己,戒驕戒躁,在取得成績的時候保持清醒,不要在別人的贊揚和贊美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