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元宵節成語詩句

元宵節成語詩句

導語: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元元節、元夕節或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也是漢字文化圈和華僑文化圈。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元宵節的成語和詩詞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蝶華蓮米商紂園

作者:蘇軾

元宵節的夜晚,江邊,皎潔的月亮,皎潔地照在美麗的人身上。帳底吹笙吐麝,無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了!打鼓和吹簫,但他加入了農桑社。火寒光露薄霜,野雲落。

給…作註解

(1)上元:即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因為有看燈籠的習俗,所以也叫“元宵節”。

⑵錢塘:這裏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的十五夜,這裏指的是元宵節。

⑶“看壹看”句:形容杭州元宵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景象。

⑷帳:指元宵節時富裕家庭掛在堂前的帳。吐槽麝香:意思是有錢人在賬戶底部吹出壹波又壹波的麝香。麝:麝香,壹種珍貴的香料。

5.“僅此而已”句子:據說江南的空氣幹凈濕潤,馬兒無塵。唐代詩人蘇味道寫過《上元》詩:“暗塵隨馬去,明月壹壹來。”

[6]山城:此指密州。

⑺“打鼓”句:密州的元宵節遠不如杭城的元宵節熱鬧,鼓吹樂只在農村才有。社會:鄉村節日的祭祀活動。《李周》:“各國新年祈求租地,奏《偏雅》,擊鼓享地(農神)。”王維《涼州郊遊》:“舞依黎社,笛鼓爭田申。”

⑻“昏”句:意思是密州的元宵節很冷。不僅沒有笛子,也沒有燈光。只有雲籠罩曠野,意味濃厚。垂下,靠近。

做出贊賞的評論

此詞寫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蘇軾在密州。全詩以粗線條的筆觸勾勒,抓住了杭州和密州各自的氣候、地理、風俗特點,描繪了杭州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揭示了作者初來密州時對杭州的向往和孤獨的心情。

這幅字的題字是“密州上元”,但字是錢塘上元夜寫的。錢塘是杭州,蘇軾在這裏度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是“燈”。東坡用壹句“錢塘燈三五夜”點出晚霞燈的盛況。“明月如霜”,寫月光的白。李白曾寫道:“床腳壹線明,豈有霜降?."然而,夜月的元宵節是圓的,燈火通明,月色輝煌,吸引了全城的男男女女前來觀賞。元宵節是宋朝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這壹天,街上人如織,男人們載歌載舞,盛裝打扮。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看人如畫”。這還是市場上的遊客。至於有錢人過元宵節,還有另壹種排場。作者的壹句“吹笙為香,帳底吐麝香”描述了杭州官員家庭的奢靡景象。“無塵隨馬”,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中的“暗塵隨馬,明月壹壹來”來進壹步動態地描述遊客。說“無粉塵”讓江南的氣候更加濕潤。

上城描述杭州元宵節的風景。筆者此時剛以周知的身份來到密州,正巧遇上元宵節,在街上看燈看月,由此產生的感情。雖然字數不多,但也“有聲有色”。寫燈、月、人,音聲雜糅,充分展現了杭州元宵節的熱鬧繁華景象。

《下譚》描寫了密州的商院。“孤山人老了”是誇張的說法,讓人心情突變。用“孤獨”二字,把《錢塘三夜》前面熱鬧的場面都搬了出來,為密州上元做了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孤獨與冷清。妳不需要多壹個字,所以妳感到寒冷和孤獨。“火寒光薄露霜,雪昏雲掛野”這句話,既寫出了密歇根寒冷的氣候,又讓人感到環境的空曠和荒涼。

作者《曾經滄海難為水》,看到杭州上元的熱鬧,再看到密州上元,自覺心酸。更何況這次是從杭州調到密州,環境和條件變化很大,心情也完全不壹樣了。首先,密州比杭州更窮,更粗糙,更沒有詩意。更讓他感到“孤獨”和不快的是,這裏連年蝗災、旱災,百姓水深火熱。作為壹個愛民的官員,怎麽可能開心?這位剛上任僅四十年的“使者”不禁感嘆自己“老了”。去元朝的那天晚上,他隨便逛了逛,聽到了笛聲和鼓聲,就去看了看。原來,村民們正在舉行社祭,祈求豐收。農民拜年的場景,笛聲鼓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深夜,“火冷燈薄露霜”,城郊掛雲,又是陰又是雪。壹句“雲何懸野迷迷糊糊”表面上看是壹個悲傷的形象,但卻表達了他內心的希望,有壹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悅。

蘇軾的《蝶戀花》的確是壹部“境界”之作,寫出了“耳目所接者”的真情實感,表達了對國計民生的焦慮。內容、筆墨不拘泥於規矩,自我表現,意義在哪裏,筆就跟到哪裏,不求功而功。這首詞運用了轉折和對比的手法,反映了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