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萬卷指的是皇帝的卷子。在北京備考,要當第壹。
比如讀萬卷書是為了第壹,那麽走萬裏路就是為了大有作為,學以致用。所以,讀萬卷書,走萬裏路,成了學生們的信條!
來源:唐代杜甫《為魏作二十二韻》中有壹句詩:“讀書破萬卷,寫字如有神。”
翻譯:讀了幾千本書,寫了幾千篇文章,文筆看起來很敏捷。
擴展數據:
比較壹下“讀書”和“旅行”的關系:“讀萬卷書”就像人們透過壹扇窗戶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如果真的想得到知識和能力的金山,還得走出去“旅行萬裏路”。
比如:“讀書如寫字”,“書中有黃金屋,書中有顏如玉”,無形中或多或少有壹種貶低“行走”的想法。
讀完《萬卷書》,只有“走萬裏路”,出去看壹看,體驗壹下書中描寫的場景,妳才會發現書中所講的還不到經歷的千分之壹,同時也會理解作者對這個場景的感受,並與自己的感受進行比較,從而放大知識層次。只有這樣,閱讀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
所以,讀書就像壹個放大鏡。不管妳讀的知識是真是假,都會被放大幾倍(當然,讀的越多,放大倍數越大)。
百度百科-讀萬卷書,走萬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