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唐朝美食:人們敢吃生食,飲茶風氣如何?

唐朝美食:人們敢吃生食,飲茶風氣如何?

有壹首韋莊的詩,描繪了盛唐的美景:繡戶夜存紅燭,舞衣細碧。唐朝是中國古代的繁榮時期,國家統壹,疆域遼闊,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了令人欽佩的豐富而輝煌的唐代飲食革命,其中茶文化的形成和生食文化的大發展是重要的表現。

1.唐代人們的生食習慣

從唐代開始,就有很多古籍記載了南方的生食習慣。隋唐統壹後,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的情況相繼被記錄和反映。《雲南知滿驛風俗》記載了雲南人如何吃生鵝。他們把生鵝切成小方塊,拌上生辣椒、雞椒等調料。《雲南通誌》說:“或肉或魚,切而咬之,以五色菜酥、五鹽椒蒜為尊而食。”唐代吃生食的習慣與祭祀密不可分,“血盟”這個成語就是由這個習慣衍生出來的。

生活在長江沿岸地區的人們,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有吃生魚的習慣,他們經常用生魚宴招待最尊貴的客人。唐朝時,韓愈的詩生動地描寫了潮汕地區吃生魚的習俗。唐貞元十四年,韓愈因得罪皇帝被貶為潮州刺史。剛從河南來南方的時候,看到當地吃生猛海鮮的情況,覺得很新鮮。

他迫不及待地為好友元稹寫詩。他總是介紹潮州人最喜歡的海鮮,包括章魚、牡蠣、章魚、蛇等。和數十種他叫不出名字的海洋生物。生吃海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日本人吃生吃海鮮的傳統受到了古代中國的影響。在大多數人眼裏,日本人喜歡吃生魚片、壽司等。,所以他們把日本人當成吃生食的鼻祖,其實不然。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把生魚視為招待功臣的美味。漢魏六朝時廣為食用,因唐代最盛的漢張而成為文化原型。

唐代魚的種類和保存值得壹提。唐代的《廚師手冊》中寫道,鯽魚是做魚的最佳材料,其次是鯿魚、鯛魚、甲魚、鱸魚、鰱魚、鰱魚、黃魚、竹子,這是長期經驗的總結。此外,唐朝的人還發明了壹種給生魚片殺菌的方法,他們用“香菜、芫荽醬、鹵汁”作為調味品,具有解毒殺菌的作用。

日本曾16次向唐朝派遣使節,學習文化禮儀、政治制度、佛教、音樂、茶道、造紙、造船等技藝,飲食作為生活的壹部分也可能是其學習內容。請壹聲,唐朝的使節,本來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他去唐短期學習,這些人可能會學習中國的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術。日本駐唐使節被當做唐朝的藩屬,肯定是很會吃的。這是大國待客之道,魚湯也可能是給唐朝使節的菜。

但由於資料不足,上述兩種想法均未得到證實。據《舊唐書》記載,延續日本歷史,唐朝派人到日本,其中壹部分人後來定居日本,接受了天皇給的姓氏。這些唐人在日本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們唐朝的飲食習慣肯定會繼續保留下來。魚文化是否有可能通過這些人傳到日本也很難證明。

中國吃魚的傳統自始至終沒有被打破。因為人少,吃生魚導致身體疾病,魚文化從全國逐漸萎縮到地方,被遺忘了很久,給人壹種刺身是日本獨有的錯覺。

2.飲茶盛行於唐代。

中國飲食除了敢吃生食,對世界飲食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對茶和飲酒文化的弘揚。茶現已成為與咖啡、可可並列的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並在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飲茶習慣和傳統。

茶,壹種飲料,先秦時期中國西南地區的人們就食用,漢代以後從巴蜀傳到長江壹帶。但直到隋唐時期,飲茶之風才脫離南隅,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喜歡的東西。唐代不僅是飲茶之風盛行的時代,也是飲茶之風不斷向境外傳播的時代,更是茶成為天下飲品的時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唐代茶酒業發展迅速。飲茶在唐代越來越盛行,尤其是中唐以後,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越來越強大,茶葉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茶在唐代逐漸發展成為壹種社會時尚。然而,社會是復雜多樣的。由於生活境遇、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和文化素養的差異,不同階層和群體的實際生活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唐人的茶生活也不例外。

從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貴族們經常用金杯玉盞吃茶;在簡陋的農家樂裏,茶是必備的飲品,雖然沒有昂貴的餐具來吃茶。難怪詩人岑參有“松林幽靜,柴門茶香”的感慨。所以在唐代,不僅有盛大的茶道,也有所有王公大臣都喝的盛況,也有茶為食,與米鹽無異的景象。

總之,雖然各個層次的飲茶方式和口味有很大的差異,但很明顯,唐人是崇尚茶的。到了唐代,飲茶的習俗不僅存在於內地,還傳播到了周邊的少數民族和外國地區。貞觀十五年,隨著文成公主嫁入吐蕃,茶葉傳入西藏。同時,茶葉也傳到了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

據《新唐書·陸羽傳》記載,回紇大量消耗茶葉。這也是歷史上茶馬互市的開始,後來逐漸發展為茶馬互市。日本和尚祖壹從中國學佛歸來,把茶籽帶回日本,種在河邊。第二年,和尚空海從中國帶去茶籽,在日本各地種植,並在日本傳播制茶知識。不僅日本茶道深受中國影響,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的茶文化也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茶文化。

3.唐代文人對“炒茶”的關註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由來已久,但在唐朝之前,茶往往只是作為壹種解渴提神的普通飲品。在那壹寸,茶達不到文化的高度和深度。但隨著唐代茶生活的普及和流行,陸羽等擅長品茶的文化人對茶的喜愛、研究和總結,茶文化的奠基之作《茶經》應運而生。就是人喝茶到了壹定階段,需要某種總結和提升。有好茶的文化人肩負起這個責任,最終凝結成書。據記載,茶的煮飲是文人茶生活的核心內容。其中有很多規格和講究。

1,選地點。煮茶湯總是需要壹定的場所,所以環境的選擇很重要。到了唐代,文人炒茶的地點也很講究。他們希望有壹個更好的茶,在壹個自然和安靜的環境中交談,以放松他們的思想。劉偃師在他的《孟郊蘿北野泉煮茶》中詳細描述了他和朋友們煞費苦心到郊外取水煮茶:“粉細,筍長,野炒寒溪岸?可以活的很高。”他們把這種行為當作樂趣,稱之為浪漫高雅的事情,可見煎茶地點的選擇在當時也是壹種時尚。

第二,選擇設備。泡茶應該用特殊的器具。陸羽在《茶經》中專門辟出壹章,詳細列舉了炒茶器具的種類,並在每壹種器具下,寫明原料、制法、規格和用途,可見炒茶在文人生活中既是實用的,又是藝術的。到了唐代,文人從藝術欣賞的角度出發,選擇藍越瓷飲茶。當然,除了越瓷,文人在品茶實踐中也會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其他地區的器皿。比如秦韜玉在《采茶歌》中使用了岡甌,說明對於唐代文人來說,炒茶器具的選擇能夠體現自己的審美觀念和品味,所以在選擇時必須加以考慮。

第三,選擇水火。唐代文人對炒茶的重視,也體現在對炒茶之火的重視上。陸羽《茶經》論述炒茶的品級。他說它的水用在山川、河流、井裏。唐朝的《烹茶記》中記載了壹個叫劉伯會的人。他嘗遍了全國的水源,最後得出結論:零水是江南第壹。比起用水,唐人對煮茶的要求並不簡單。《茶經》提到炒茶時最好用炭火,這樣炒出來的茶才能萬裏香。

第四,選擇調料。古人喜歡在煮茶之前加調料,雖然唐人也有這個習俗。然而,這種習俗受到了茶聖陸羽的批評,他認為過多的調料會使茶葉像溝渠之間的水壹樣被遺棄,但會破壞茶葉的原味,所以在湯最初煮沸時只稍微用鹽調味。後來在唐代文人中,很多人越來越註重茶本身的純正味道,表現在逐漸摒棄了在飲用中放調料的習俗。

在這個炒茶的過程中,體現了唐代文人對美的追求和理解。可以說,這已經成為他們追求藝術美,以文人身份標榜和要求自己的重要手段。精致的飲茶習慣,體現了文人對生活的精致熱愛,以及對茶文化的推崇和引導。

標簽

在中國,飲食可以被視為壹種文化。中國的吃喝,絕不是簡單的解決饑渴問題。飲食更充滿了講究和內涵,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和觀念。這場美食革命生動地體現了唐文化的包容性,煎茶、生食都體現在人們的小生活中,充滿活力,與時代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