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興嘆是中國成語,源於戰國時期的《莊子·秋水》。
這個成語原指在大事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後指因眼界開闊而驚嘆或因能力不足而感到無助;作為句子中的謂語、賓語、定語,含有貶義。
“秋水共來,江河皆流入河,河水流過河,故二朱崖無爭。於是,何伯欣然自得,把世界之美據為己有。順著水流向東走。至於北海,向東望去,不見水盡頭。於是,河伯開始旋臉,望著海洋嘆息。”
後人根據上述文獻提煉出“望洋興嘆”這個成語。
成語典故:
秋天如期而至,千河奔流入黃河,洪水壹直流走。看兩岸峭壁,分不清牛馬形狀。結果河伯(黃河之神)得意忘形,以為天下美景盡在自己處。他順著水流向東來到北海(現在的渤海)。
他向東看去,但看不到水流的盡頭。於是,河伯改變了神態,茫然地擡頭看著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話說,他自以為懂得很多道理,誰也趕不上他。那就是我。此外,我聽說有些人貶低仲尼的知識,貶低博壹的誠信。壹開始,我不相信。現在我看到了妳的廣闊。如果我不來見妳,會有多危險。我總會被有見識的人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