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海》、《辭源》、《漢語大詞典》以及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兩部成語詞典都引用了《史記·後氏列傳》、《平原君列傳》、《楊雄解巢》等。在解釋這個詞的由來時,但這些漢代經典只是“三寸不爛之舌”。很顯然,在漢代,“三寸不爛之舌”確實是形容舌頭長的,但沒有說不爛的。元末明初的小說劇本為什麽突然加了“還不錯”這個詞?上面的字典都沒有對此進行解釋。
其實“三寸不爛之舌”這句話結合了兩個典故,有兩個出處。舌頭不爛,源於晉代和尚鳩摩羅什的故事。據現存古籍記載,最早見於南朝慧覺所著《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鳩摩羅什原為天竺人,後成為中國弘道,居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之首。他“長著壹張臉,傲然鶴立雞群,見機就懂。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臨死前,他對自己壹生的翻譯工作做了壹個非常自信的評價,信誓旦旦地說:“如果傳記沒錯,他的舌頭燒了也不會燙。”到他死的時候,按照天竺的喪禮,用火燒屍體,果然舌頭沒爛。這證實了他說教的堅定性。但這與口才無關。
唐初編《晉書》時,史家多為“文人詩人”。他們在為鳩摩羅什寫傳記的時候,渲染了他荒淫巧算計的故事,卻沒有完全理解《高僧傳》中的故事,刪掉了老師對他翻譯的評價和宣誓——這是他舌頭不破的重要前提。末了,他們只寫道:“死在長安。“這給人的感覺是,這個花和尚真的是巧舌如簧所向披靡,火滅不了。就像廣州的俚語說的,只剩幾張嘴了。
後來,堅不可摧的舌頭和三寸不爛之舌合並成了“三寸不爛之舌”。在這兩個定語中,三寸是量,不爛是質,所以解釋這個詞時不能忽略。本文試圖為詞典的讀者和修訂者做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