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助[wé i ché ng d m: yuá n]?
軍事術語解釋,進攻方以部分兵力包圍守城之敵,誘導敵人出兵救援,再以主力殲滅敵人援軍。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不是經常用‘圍城幫忙’的方法嗎?"
解釋:有“圍城”二字的成語,只是“圍城求援”。
擴展數據:
在解放軍的軍事語言中,“攻城助”叫“攻城助”,是指以部分兵力包圍城市或要點,引誘敵人增援,集中主力在運動中殲滅和助敵。目的不是打擊被圍困的敵人,而是幫助敵人。
恩格斯有句名言:“技術決定戰術”,不同的武器裝備造就了壹支軍隊不同的戰術風格。
解放軍從紅軍、八路軍成立以來,在武器裝備上壹直不如對手。除了1979對越反擊,我感受到了壹個強大的武器裝備帶來的優勢,幾乎沒有不與優勢敵人作戰的戰爭。
新中國成立前,解放軍的裝備主要是輕武器。技術上的劣勢迫使解放軍想辦法“劍不如人劍術高於人”。解放軍憑借紅軍時期紮實的遊擊戰技能,充分發揮了運動戰的作用,創造了壹個又壹個戰爭史上的奇跡。
“圍城戰援”的秘訣就在於古人所說的“超常而積極的變化”戰爭史上很多精彩的戰術往往都是曇花壹現,因為壹旦被敵人知道,就失去了精彩的用途。《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就是最好的例子。但為什麽解放戰爭中可以反復使用“圍城助人”的戰術?這是因為在“攻城爭援”的戰術中,攻城和爭援是壹對相互轉化的矛盾。
正如古代兵法所說,“奇與權之變”。軍隊之所以在這裏屢屢翻船,根本原因是搞不清解放軍到底是要攻城還是要援。孫子曰:“戰局只是荒誕,荒誕之變是不可能戰勝貧窮的。奇與正同生,如無止境的循環,怎能窮?”解放軍的“圍城戰援”正好抓住了這種奇怪而積極的變化,對手都在掌握之中。
清風店之戰是解放軍經典的“攻城戰”。
1947 10晉察冀野戰軍向保定以北地區發起進攻,迅速形成對徐水的圍攻態勢,從而威脅保定。在保定綏遠部主任孫連仲的催促下,駐石家莊的第3軍迅速離開設防城市,趕往北方求援。在清風店地區,被解放軍援華部隊六個旅包圍,全軍覆沒,軍長羅歷戎被俘。
這次戰役,解放軍圍城是假,援越是真。晉察冀野戰軍以三個縱隊兩個旅制造圍攻,逼敵第三軍團來援。用奇點手法解釋:圍城是義,援是奇,實現了“以奇點取勝”的奇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