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漢語成語通俗詞典》(更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為例。該詞典收錄成語8700個,其中四字成語8420個,約占90%。對此,人們自然會提出這樣壹個問題:為什麽四字格成了漢語成語的主要格式?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
1.四字格作為漢語成語的主要格式,符合語言交際的效益原則,用簡潔的語言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也就是“言簡意賅”,應該是語言交際的效益原則。漢語成語無論是直接引用古詩詞,還是從古代神話、寓言、歷史故事中總結,或是從古詩詞、古句中加工,內容豐富而深刻。
考慮到語言交流的好處,習語需要壹種最佳的語言形式,既能包含復雜完整的意義,又能言簡意賅。眾所周知,成語是壹種特殊的固定詞組,在意義上是壹個完整的統壹體。不能孤立地從字面上解釋,它的功能相當於應用中的壹個詞,所以它實際上是壹個定型的語素組合。
但漢語中的語素大多是單音節的,在書寫中表現為漢字。所以,字數是求簡潔必須考慮的壹個要素。我們不妨想象壹下,如果中國成語不止四個字,甚至更多,會是什麽情況。
以《史密斯》、《四面楚歌》、《鞭長莫及》為例,它們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如果只用兩個字,顯然是說不清楚的。三個字就寫成了“狐假虎威”、“宋四面楚歌”、“鞭長莫及”,簡單明了,意思卻很不明確。
(少數成語只需要三個字就能完整表達意思,人們出於審美的考慮,將其引申為四字格,如“肉搏戰”、“不足為奇——不足為奇”,則另當別論。)如果寫成“狐假虎威”、“四面楚歌”、“鞭長雖不及馬腹”,信息容量增加不多,反而顯得多余和累贅。可見,四字格是成語言簡意賅的最佳格式。
那麽,四字成語為什麽能言簡意賅呢?這要從漢語本身的相關特點來考察。首先,構成四字成語的“字”大多是單音節語素。
它們集形、音、義於壹體,具有獨立完整的意義,可以自由或隨意使用,參與各種詞的構成,信息容量大。比如“實事求是”就是由四個語素構成,每個相對獨立的語素的意義有機聯系起來,表達壹個豐富完整的意義。
特別是“驢技窮”、“等兔”、“雕舟求劍”等成語,都是用四個語素來講述,然後進行隱喻引申,使成語包含了字面意義之外的更豐富、更深刻的含義。這無疑是由於漢語單音節語素的語義容量大。
其次,漢語是非形態語言,語言單位的構成主要靠語序和虛詞。其中,按語序直接組合與四字格成語簡潔的特點密切相關。
進入成語的語素只要能在語義上相互匹配,符合邏輯和語言習慣,就可以不借助其他語言成分,直接按語序靈活組合,形成並列、主謂、偏離、述賓、述補等復雜多樣的語法關系,並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豐富的意義。比如“說話直快”,就是主謂關系中的“說話直快”和“說話快”構成並列關系;“能人為師”是由肯定關系的“能人”和述賓關系的“老師”等構成的主謂關系,都是借助詞序直接由語素組合而成。
正因為如此,才有可能在這個四字成語的小世界裏,容納如此靈活多樣的語法結構,加載如此豐富的信息內容,成為壹個簡潔的統壹體。第二,四字成語具有豐富的審美特征,受到人們的喜愛。首先,四字成語體現了平衡之美。
註重平衡之美是漢族傳統審美心理的壹個顯著傾向,體現在漢族文化藝術的許多領域。比如方形漢字整齊對稱的書架結構,古詩詞、歌詞、散文中常見的駢文詞句,古建築嚴謹平衡對稱的格局,書法、篆刻、繪畫中對緊湊、對稱、穩定的強調,都說明我們的祖先非常註重平衡之美。
這種審美傾向必然會投射到作為中國文化載體之壹的漢語上,包括人們對成語格式的選擇。四字成語在發音上是四個音節;物理上有四個方形漢字;在語素排列的節奏上,多為二兩組合,如《龍鳳舞》、《百江歸海》、《百事通》。語法上有“有理有據”、“古今中外”、“千言萬語”等大量的並列結構,都表現出強烈的對稱平衡之美。
這使得四字成語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平衡美的要求。其次,四字成語有變化之美。
均衡不等於負變。人們不僅註重平衡之美,也追求變化之美,在平衡的基礎上尋求變化,在變化中達到平衡。
比如古代格律詩的平仄變化,詞語的長短句;書法藝術中的行書、草書;飛檐、曲廊、拱橋等。在建築藝術中,都是在平衡中追求復雜變化的例子。這種對變化美的追求也深刻影響著人們對成語格式的選擇。
四字格成語錯綜復雜的變化表現在語音學上,即成語中每個字的聲調都可以形成平仄的變化和起伏,如“壹見”(平仄)、“大書特書”(平仄)、“離奇古怪”(平仄),在語素排列的節奏上,除了兩兩組合外,還可以形成壹種或三種組合,如“危險/迫在眉睫”、“木/做過什麽事”, “浩瀚/如煙海”和“三位壹體組合”,如語法結構上表達的“壹條衣/水”、“相向而行”、“不期而遇/客”,除並列外。
2.什麽是古書成語?想知道什麽是古籍成語,首先要明白什麽是古籍。關於古籍的概念,大致有四種觀點:壹是壹般認為線裝書都是古籍;其次,所有用文言文寫的書都是古籍;第三,古人寫的書都是古書;第四,古籍以成書日期確定。古書成語來源於古書,如戰國策楚策的“狐假虎威”,嚴策的“鷸蚌相爭”,齊策的“畫蛇添足”,呂春秋查晉的“雕舟求劍”,“拔劍”的“破釜沈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草木皆兵”出自《晉書·苻堅記》,“壹石二鳥”出自《北史盛傳》,“滿蜜腹劍”出自《唐傳》,都是歷史故事。 至於截取古書,更重要的是作為四字成語。《論語》舉壹反三,《取壹隅,不取三隅反之,則永無復有》,《哀公十三年》出自《左傳》,《哀公我獨》,以及《莊子·漁父》中的《對手》。“胸有成竹”摘自宋代蘇軾《山谷寫意畫竹》“畫竹必先於胸”,等等。其他用古文章的句子太多了。比如“憂國”出自《詩經》,“外強中幹”出自《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