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的故事出自馮明夢龍《警世錄》(卷三十二):“三日無銀,老婆子不管,兒子不作兒子,獨打光棍出。”?
三七相乘的產物是壹個不祥的數字,最初可能是陳偉壹家和陰陽家用的,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才成為今天“不管三七二十壹”這樣的口語。
如《盧漢文淑史》記載,魯文書隨祖父學習天文學時,祖父說漢朝的“厄運”在“三月七”之間。後來張炎說這是指“37210歲”,意思是從漢初到漢朝,哀帝和平帝都要衰落了。
三國時期陳琳的《神女賦》有“漢與三七之建安,蠢而樹敵”的話,意思是東漢建立210年,建安時期會倒黴。雖然這段時間實際上不到200年,不可能湊成“三七”這個數字,但可以知道,當時的人們認為“三七”的乘積是壹個不祥的數字。
太平天國起義發行《田豐秋胡藝》,也有“三月七日妖運終結”的字樣。這種觀點演變了很久,人們逐漸總結出“不管三七二十壹”這句話。
?拋開典故不談
它起源於戰國時期的蘇秦。戰國時期,蘇秦主張聯合反秦,張儀主張連橫對付秦。有壹次,蘇秦去齊國的首都臨淄,遇到了齊宣王,並遊說他反對秦國。齊宣王猶豫不決,說齊國缺少軍隊。蘇秦說,都城臨淄有七萬戶人家,我私下算了壹下,每戶人家都是三個男人服務,也就是37.21萬士兵。
攻打秦國不需要在別處招兵買馬,光臨淄城就綽綽有余了。蘇秦確實是個說客。後來又和六國簽約聯合抗秦。蘇秦的算法顯然不現實。整個城市每家每戶都達不到三個男人當兵,有的家庭只有女孩沒有男孩。
即使有男人,也不壹定都參軍,因為有老有少有病。所以,蘇秦的算計就是臨時起意,按照通俗的說法,來欺騙民眾,來說服對方,來鼓勵對方,讓對方不再悲觀失望,看到光明的未來,來達到出兵攻打秦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