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壹篇文章,覺得自己成長中激發出來的俏皮話像珍珠壹樣在腦海裏閃閃發光,讓人很想寫出來,塑造成壹條漂亮的珍珠項鏈。
70年代出生在西北農村的女孩,能夠讀書是非常幸運的。至於課本之外的課外閱讀,簡直是人們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所以,小學讀書只是課本。內容的營養就好比人的壹日三餐。不記得以前吃什麽,什麽味道。但在當時書籍的營養供給下,我的身心逐漸成長成熟,認知水平逐年提高。今天記錄的只是我在學校生活中偶爾吃到的幾道“好菜”,讓人記憶深刻。每次想起來都會回味無窮。
第壹顆珍珠:“我的寶貝是華的頭”
從我記事起,聽到最多的就是身邊的壹些比較詞,大多不是來自父母的聲音,而是來自北方人口在生活環境上的直接比較。村裏很多同年出生的家庭都是男孩,但母親生的是女孩。因為是第壹個孩子,我沒有受到家裏太多的歧視。在我三四歲的時候,父親拿著自家的井去打水,就等著看大人們吱吱嘎嘎的擰著滑輪從井裏打水。大人們排隊打水聊天的時候,突然有人把話題轉到那個小孩子身上,只聽村裏壹個女人大聲說:“妳家姑娘額頭太長了!”長大了多醜啊!父親轉頭看著孩子,說了壹句讓我從小到大都記得很清楚的話:“我家寶寶額頭鼓鼓的,那才叫腦子多!我的寶貝是華的頭!”
我年輕的時候不知道華是誰。額頭鼓鼓的應該是好事,代表聰明!小時候,我對父母非常信任和崇拜,他們的話讓我的孩子像權威的評判壹樣珍惜父母的身體。不管他們長得帥還是醜,他們父母的宣傳絕對說服了我。長大後,我不需要去追究父親的話的科學性和真實性,但這句話帶來了我自己的性格——自信和樂觀是客觀真實的。這都來源於小時候的心理暗示——我這腦門,比別人腦子多,學不會?
第二顆珍珠,“年輕的時候看起來大,三歲的時候看起來老。”
小學壹二年級的時候,暑假有壹天下午我在家裏玩,具體什麽都不記得了。舅舅回家找父親辦事,看到遊手好閑的孩子就開始指責“……”和很多家長壹樣。
當時他指責的方言,除了引用“從小長大,三歲看老”之外,完全被遺忘了
我仍然記得它。他暗示妳們這些孩子年輕的時候什麽都不做,長大了壹文不值之類的!這八個字對我觸動很大。
記得那時候家裏剛蓋了六套新房,還沒裝玻璃和油漆,門窗都還沒裝好,都是木頭本色。舅舅走後,我反復思考舅舅罵人後留下的八個字。
“從小看大,三歲看老”。於是我拿起毛筆(小時候毛筆墨水很容易弄到),在嶄新的窗框中間的兩個窗沿上豎著寫下“從小看大,三歲看老!”窗臺上有鏡子和梳子。每次在學校梳頭,都能看到這些字。每次看到他們,好像都是舅舅在教我壹次。其實我舅舅這輩子老實說做的不多,總之他和他自己都是老師。他年輕的時候提醒壹個人,他小時候的言行決定了妳沒有成為什麽樣的人。這是年輕人不努力,老年人難過的又壹種表現。
第三顆珍珠,“只有吃盡了苦頭,妳才能成為大師。”
“苦盡甘來,方為大師。”
這句話出自明代馮夢龍的“警示世人,玉堂春有難”,意思是只有努力吃飯,才能獲得名利,成為壹個受人尊敬和愛戴的人。但小時候課外書極度匱乏,壹直沒有機會見到馮夢龍的《警世書》。還好,通過我19歲的初壹語文老師之口,間接聽到了這句話,深受啟發。我好像找到了壹個人努力進步的法寶,不僅靠腦子的聰明,還靠努力。這和愛迪生在演講中提到的類似:“天才等於1%的靈感和99%的汗水。
這壹刻,作為壹個初中生,我意識到,小時候只靠自己的聰明,只關註課堂幾十分鐘的效率,學習效果遠遠不夠。在壹個初中教室的黑板上方,貼著壹張醒目的貼紙——“學無止境,學無止境。”
經典的名言時刻提醒我們,勤奮才是王道,天賦只是基礎。即使天賦不足,也可以通過無盡的勤奮來補充。作為壹個農民的孩子,缺什麽就永遠不缺拼搏的精神。
第四顆珍珠,“不要鞭打自己!”
這句話出自臧克家先生的《老牛》—
“壹塊塊廢水和泥土,犁掉東西。
老牛也能解決年輕貴的問題,不用自己鞭子。"
發表於2月2日人民日報1982,65438。那時候我正好上小學壹年級,離西北很遠。我怎麽能看報紙呢?人民日報就更不用說了。但幸運的是有許多紳士!他們總是走在學生前面,然後口口相傳的教他們,讓這句話在他們心裏生根發芽。
在農村農忙季節,老黃牛隨處可見。當鞭子舉起,在空中劃出壹道弧線時,會發出很大的“bia”或“pa”的聲音。老牛們低著頭,拉著犁頭,邁著堅定的步伐耕田。耍賴偷懶的牛,要被鞭子催好幾下。把長鞭抽在他們身上會有多痛苦,該做的工作還得做!如果聰明的黃牛明白主人的心思,積極配合,就不需要挨打。主人只是把鞭子舉在空中,命令他大喊。說不定他晚上可以多加幾碗草料獎勵他!
農村的孩子很容易理解“不用鞭笞自己”這句話,在學習方面?我們不應該向聰明的老牛學習嗎?
第五課珍珠,“逼牛頭不喝水”
這句話最早是聽初二的班主任說的,他在壹次班會上提到壹句諺語——“按牛頭不喝水”。當時班主任管紀律,調動大家的主觀能動性。學習要靠自己的饑渴去追求,不可能靠老師逼著妳打罵。壹群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壹群在農村生活工作的老師,課堂上引用的諺語,也都離不開農村的壹切。老師的話提醒了我,對知識的追求,壹定是我積極向上,如饑似渴的迫切需要。來自老師、家長等的外部壓力。只是壹種輔助力量,任何事情成功的決定因素都是自己的內功。這時候我才深刻認識到,學習是我自己的事,不是給父母和老師看的!只有當內部迫切需要知識的時候,怎麽才能按下牛頭?我怕我餓了,正在積極尋找合適的水源。
第六顆珍珠,“大學沒那麽神聖,妳也可以!”"
高壹的時候,我違背壹些親戚的意願重考中專,選擇不讀復讀的教材,毅然走上了普通高中的道路。在農村高中,每年進入高考的場景都是“剃光頭”。父母沒有希望,他們對未來感到茫然。
壹個大學剛畢業的物理老師,幾分鐘的課後生活分享讓人重新燃起希望。他說:
“大學沒妳想的那麽神秘,那麽高不可攀,妳能行!”
老師的話鼓舞了許多人的士氣。從此,大家都喜歡老師在課後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產生更大的靈感,讓學生對外面的世界有更大的信心和好奇心,進而產生學習的動力。有些老師喜歡“滿堂紅”餡料。我讀到壹句話:“磨刀不誤砍柴工。”
我堅信老師的鼓勵就像給孩子磨刀壹樣。刀刃鋒利,多少劈柴的任務都會事半功倍。
第七顆珍珠,“強弩之末,不能帶弓!”
這句話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壹篇高中語文古文——《史記·漢·常茹列傳》的節選:“且弩極強,勁不透陸濤;風雨欲來終,勁不可飄。”
高三的壹天,我聽年過半百的語文老師站成兩組,雙手扶著講桌,抑揚頓挫地講解“強弩之末”。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強弩發出的弓箭已經到了最遠的射程,說明強大的武力已經失效。"
自從學了這句話,我就被教導要學會不要抗疲勞,以為壹個人白天的精力就像晚上自習結束時的強弩之末,力氣再也過不去那條細細的路。任何人為的拖延,除了安慰妳的心,作用都不大。所以,我從不掙紮熬夜,作為我努力的象征。早睡早起永遠是高效學習的保證。
第八顆珍珠,“見聖人思齊,見聖人而自省!”
在高中學習論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意思是幾個人在壹起,壹定有壹個人會學。選擇他的長處去學習。當妳看到壹個人無德的時候,壹定要反思是否有像他壹樣的錯誤。這句話的啟發是向生活和身邊的人學習。學習他的長處,反思他的短處。妳應該避免這樣的缺點。這樣做可以揚長避短,何樂而不為呢?只要妳有壹顆謙虛的心,隨時準備向別人學習,妳就會在任何地方學習。進入社會和離開學校,沒有老師的指導,剩下的需要自己教。經過多年的學校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育壹個人學會教育自己,而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會自學,有自學的能力。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才可能實現終身學習,時時成長。
走上工作崗位後以當老師為恥,但時刻記得踐行陶行知先生的話:“壹個老師不應該專攻教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門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生活之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永遠是壹個涉世未深的小學生。我將接受自我教育和其他教育,尤其是來自生活的教育。人生是壹所人壹輩子都無法畢業的大學。如果非要打個比喻的話,那我們自己的人生就像壹條項鏈。這顆珍珠散了,吸收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佩戴起來會形成壹串價值連城的珍珠。如果妳回頭看看,讓別人欣賞,可能對別人有啟發。
壹朵梅花讀著並享受著壹條信息:
“在人生的道路上,懷著感恩的心,迎難而上,享受讀書的樂趣。”
如果妳喜歡,請關註我的微信微信官方賬號“壹枝梅愛讀書愛享受”,點亮“看”,分享給妳的朋友,讓妳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期待妳們的交流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在壹起,我們是壹團火,散了,我們滿天都是,期待點亮壹片星空,引領有理想仰望天空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