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習慣;④形成的歷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歷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經典文學作品。
成語是表達壹般概念的固定短語或句子,大多由四個字組成。比如“空中樓閣”、“名揚四海”、“照耀妳”、“五彩繽紛”、“與世同樂”,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個字的成語,如“登門”、“莫須有”、“理所當然”,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
習語在某些方面類似於專有名詞、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詞組成的普通短語。比如專有名詞、科學術語都是固定詞組;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僅是固定的短語或句子,還具有類似成語的意義。由四個字組成的常用詞組比較簡潔,其形式與大多數成語相同,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但這些都不是成語。搞清楚成語和專有名詞、科學術語的區別,有助於我們確定什麽是成語,什麽不是。現在我簡單說明壹下這方面。
成語和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是由幾個詞組成的固定詞組,但專名表達的是特定的概念。比如“李莊小學”只是壹個學校的特有名稱(當然也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壹個公社的特有名稱。成語表達的是壹般概念,比如成語“分崩離析”,可以用來形容失敗的花朵。
成語不同於科學術語:科學術語代表的是科學概念,而不是壹般概念。比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等科學術語,雖然都是由幾個詞組成的固定詞組,但都不是成語。
習語不同於諺語:大多數是句子,而不是短語。諺語在人們的口語中經常使用,但在文章中使用較少。諺語往往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像成語那樣帶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如成語整齊。比如“坐山觀虎鬥”“烏鴉黑如鴉”之類的諺語就不那麽工整了。當然,如果這些諺語絕對是成語的話,它們也是。
成語不同於歇後語:歇後語是壹個固定的句子,必須由兩部分組成。第壹部分是對事物的隱喻,第二部分是從正面的解釋。為了得到生動、形象、具體的表達效果,還可以像成語壹樣引用歇後語。比如“泥菩薩過江身不由己。”"狗不管老鼠的事。"“臉越洗越難看。”
成語不同於語錄:古代著作中有壹些句子,如“勾心鬥角”(見杜牧《阿房宮賦》),“刨根問底”(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經常被人使用,後來就成了成語。但是,比如“沈船上的千帆渡,病樹前的萬木春”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兩首詩。
成語也不同於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因為大部分都是由四個字組成的,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尤其是文言色彩很濃的成語,當成成語。應該指出的是,短語中的任何單詞都可以互換,它應該被視為壹個普通短語。比如“根本改變”這個短語,在某些場合,也可以改成“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者“巨大改變”。再比如“密切合作”這個短語,可以改成“密切合作”、“揮霍”、“揮霍”或“揮霍”。這些詞組改了之後,不影響內容,讓人覺得很合適。像這樣可以自由變化的短語都是普通的。壹般來說,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代替。比如成語“虎口余生”,不能改成“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更不能改成“虎口余生”。再比如:“任何殖民主義者再怎麽振振有詞地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侵略的本質。”在這句話裏,我們不僅不能談論和平
成語與專名、科學術語、歇後語的區別是相當明顯的。壹般來說,成語和語錄、常用短語和諺語的區別也是很清楚的,只是有些不太好區分。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詞組或相當固定的詞組介於成語和諺語、語錄或常用詞組之間,沒有必要在它們之間劃壹條線。比如“不值錢”可以認為是常用短語。因為它並不勉強稱之為“不值錢”、“不值錢”或“不值錢”。不過,這個短語畢竟比較固定,很像成語,把它當成成語也沒問題。再比如“馬知其馬,日久見人心”,不必把它當成成語或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