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在《孔子》中問及政治,大約是在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
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父,子”,這是過去“三綱五常”中的“君為臣,父為子”。“君君、大臣、父親、兒子”,第壹位先生是名詞,第二位先生是動詞,“大臣”、“父親”、“兒子”都壹樣。這句話的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三綱五常是儒家倫理文化的代表思想。其中,“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綱”其實就是樹立榜樣的意思,就是父親要有父親該有的,領導要有領導該有的。有個成語叫“向上的行為,向下的效果”,意思是無論上級或長輩做什麽,下面的人基本都會模仿,尤其是不好的行為。所以上梁是直的,下梁不會歪。“君君、大臣、父親、兒子”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