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泳生平簡介:
錢泳,原名鶴,出生於無錫。生於1759,卒於1844,享年85歲。錢泳出生於貴族家庭,但沒有參加科舉考試。這是因為他家有錢不需要柴米油鹽,還是因為他的性格,沒有史料可查?這在今天也有點不可思議。就像現在的孩子能考上大學卻堅持不考。也許正因為如此,錢泳才會行萬裏路,讀萬卷書,不從眾。只有這樣,他才會在八歲多的時候依然筆耕不輟,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為我們無錫人世世代代感到驕傲。
明清讀書筆記繞不開錢泳的《遊園記》。這篇古代筆記以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筆流暢著稱。全書共分24卷,內容涉及法律法規、天文地理、金石學考古、文物、書畫、詩詞小說、社會軼事、人物軼事、風俗民情、警世格言、笑話夢境、鬼神等諸多方面。包羅萬象,蔚為壯觀。晚年,錢泳隱居在花園裏。“閑暇之余,耳濡目染,為自己寫了壹張紙條”,自嘲為“壹枝筆寄哀樂”。他為《園中談》作序,是清道光十八年七月,享年八十歲。
歸隱李,是指他年輕時就遠離家鄉,多年來足跡遍布直隸、山東、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過了五十年,他才回到家鄉隱居。通常學者所說的退休,是指官員年老多病,不能做官,回家養老;或忠厚老實精力充沛,不為五鬥米彎腰,來回奔波,自問自答胡不歸;而錢泳的隱退與這些人不同,因為錢泳壹生沒有做過官,甚至沒有考過舉人進士,所以他更像是壹個退出江湖的武林人士,而不是壹個退出官場的官員。錢泳是清代著名的學者。他精通金石學和石碑學,尤其是篆書。即使在二三百年後的今天,他的墨寶也隨處可見;如揚州的嶽明和常熟的千畝寨。
錢穆齋原是明朝的大臣,是禮部的官員。清兵下江南時,帶領弘光朝廷官員向多多投降,並派人到處張貼告示,號召百姓不要反抗,以免化為塵土,使大節蒙受損失,百姓被鄙視。就在乾隆皇帝還大罵錢穆齋“無情無義”,查禁其作品,江南文人越來越鄙夷他為“江浙五仙”之首時,錢泳毅然為荒廢已久的錢穆齋墓刻下“東健老人墓”四個大字,立於墓前,引得觀者大笑。逆水行舟,多勇敢啊!
錢穆齋的《初學集》、《學人集》、《國初英雄略》和《歷代詩話》,至今仍是明清史家研究的重要著作。錢泳為錢穆齋墓刻字,是對錢穆齋作為文人的尊重,而不是要下跪降服錢穆齋。壹等於壹,二等於二,錢泳是對的。在《鹿苑叢話》的“血袍”壹節中,對反清殉難的楊表現出了更多的敬意,字裏行間都洋溢著敬佩之情。
壹般認為,女子纏足從宋代到元明清,壹直到民國,延續了700多年。所謂纏足,就是將女子的腳從小用布包起來,使之小而尖,稱為“三寸金蓮”。錢泳自幼精通經典和歷史,博覽群書,尤其是在歷史研究方面。在《遊園》的“纏足”壹節中,他不厭其煩地追溯纏足的原因。他發現古人推崇女子纏足,是因為喜歡看女子穿著小巧精致的舞鞋跳舞。他們認為舞鞋越小越好看。自然,他們也希望女人的腳比壹只小。據錢泳考證,纏足“始於南唐李後主,至宋代始有裹或不裹”。於是他在書中寫道:“婦人之德,以柔為第壹義,以謙為第二義,足之大小,不可輕也。”在清朝,當每個女人都必須纏足時,錢泳呼籲人們改掉這壹陋習,使他與袁枚、李汝珍、余、龔自珍等同樣反對纏足的人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