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園林意境中的建築藝術論文?

園林意境中的建築藝術論文?

文人園林的終極意圖是講究意境。所謂“忘乎所以”,指的是壹種審美狀態,從物質環境中得到了真正的意義而忘記了身體的存在,講的是“意義”與“環境”的關系。如何塑造有意境界和得意造型?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的詞。”“休閑是多少?宜川煙,滿眼風,梅子黃雨。”北宋詩人何祚庥是寫景抒情的大師。他看似寫風景,卻沒有壹句相思,卻讓人感到無盡的悲傷。愛在哪裏?愛在場景中。“故人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藍天,天上只流長江。”同樣,我從來不提壹個字“愛”,但每壹個字都是離別的惆悵和空虛,愛也在場景中相遇。景物能生出感情,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審美特征。風景不壹定存在於真實的物質形象中。張超在《壹個沈睡的夢的影子》中說:“藝花可邀蝶,累石可邀雲,松樹可邀風,蓄水可邀浮萍,築臺可邀月,植蕉可邀雨,植柳可邀蟬。”[1] 25水、巖石、植物、建築是真實的,而月、雲、風、雨、蝶、蟬是空的。就像陰陽壹樣,在園林中,景觀的塑造也講究虛實共存,辯證存在。園林建築藝術就是管理這些虛實變化的建築藝術。但不管是真是假,只有兩者緊密結合,園林情調和意境才能深刻。“望秋雲,神飛;面對春風,園林建築藝術不僅體現在疊山、理水、植物、建築等現實景觀元素上,還體現在秋雲和春風上,似乎更容易觸動人的感情。這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財富,我們更應該珍惜。

壹、透過芭蕉窗聽雨——園林中聲音的建築藝術

園林中的聲環境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大自然的聲音:風、水、雨、雷、蟲、鳥、猿;壹種是來自世界的人造聲音:鋼琴聲、笛聲、口哨聲、鐘聲、船槳聲、讀書聲、人聲、雞鳴。西晉左思在《邀約詩》中說:“不壹定是絲竹,而是山水有清音。有什麽等著嘯歌,灌木自哀。”可見,絲竹之聲、吹口哨之歌等人造聲音遠不如山川之聲、灌木之聲等自然聲音感人。張超認為:“聽聽春天的鳥聲,夏天的蟬聲,秋天的蟲聲,冬天的雪聲,白天的棋聲,月光下的笛聲,山上的松聲,水裏的聲音。”[1] 11無論什麽樣的聲音,都有不同的情況。

(壹)自古風入寒松聲

松樹以其古老蒼勁的姿態和四季常青的容顏,深受人們特別是文人畫家的喜愛,在我國的詩詞和山水畫中作為獨立的題材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五代以後,根據君子之德之美,松樹被賦予了不畏嚴寒、堅忍不拔、意氣風發、傲立冰雪的性格和品格,與竹、梅並稱“寒年三友”,廣泛出現在園林生活中。“自古風吹寒松林”,無論風吹過松林深處,還是宮廷裏的松針,無論是濤聲颯颯,還是風細,都傳遞著壹種深邃的優雅,這也成為松樹的另壹種審美特征,於是“聽風”就成了文人雅士的優雅之舉。《南史》載“山中丞相陶弘景,愛松風,其院皆植松樹。每次聽到它的聲音,他都樂在其中”,松樹或多或少都有些幽靜。南宋馬林的《聽松風》描繪了壹種在聆聽天籟時忘我的狀態。如果妳沒有壹種恬靜閑適的心態,擺脫了俗與雅,就很難捕捉到風吹在樹梢的微妙。所以微風帶給人“人閑桂花香,夜靜春山空”的意境。即使是微風,也依然給人萬籟俱寂的感覺。這就是風景園林中所謂的“靜中求靜,勝於動中求靜”,動中求靜的意境營造法[2]。避暑山莊的松風、拙政園的松風水閣、松風聽處、怡園的松風亭,都是松樹營造的景觀。壹萬畝松林,壹兩棵松樹,即使沒有風,也很容易讓人像進入荒野、山林呼嘯壹樣進入禪定,頓時仿佛成了人間高手,暫時忘卻了世間的種種悲歡離合。松和風作為壹種文化傳承,已經沈澱在人們的意識中。

(2)留殘荷聽雨。

像這樣積澱下來的,是雨殘荷的意境。即使沒有下雨,荷塘久久佇立,今天的悲涼也難免勾起夏日濃妝的回憶。不知不覺思緒已經飄遠,有沙沙的聲音敲打著我的心,耳邊也有壹種通感。這是下雨的聲音。愛蓮的人,總愛留著那壹池幹荷,好讓自己享受秋夜的冷雨,放縱心中的煩憂。東京禦花園的“金池夜雨”是北宋人聽雨打荷葉的著名景觀。私家園林中也多有聽亭炫悲秋的浪漫,朗誦“秋陰霜,晚飛,留殘荷聽雨聲”的詩句等場景。無論是閑愁的殘蓮,還是秋雨的殘蓮,聲音在園林中的應用,為荷花又延長了壹季的審美價值。在花園裏,還有梧桐、芭蕉和竹葉。芭蕉窗聽雨,最適合深院。有熏香裊裊,有蘭花香,傳遞出壹種精致的韻味和淡淡的閑適。雨散梧桐,點點滴滴,落葉飄零的聲音,總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孔雀東南飛》,所以傳達出離別的絕望,悲傷的恨,最容易引起相思。至於竹葉,最終的悲哀無非是林妹妹的《秋窗風雨》:感覺秋窗無盡,風雨怎能助我蒼涼!這就是曹大師創造的聲環境傳奇。還有壹種自然的聲音——水聲,是園中最豐富、最有表現力的聲音。瀑布的咆哮聲,潮汐的隆隆聲,溪流的潺潺聲,泉水的汩汩聲,巖石溪流的叮當聲...或像偶爾的低語,或像馬奔騰,或像石縫,或像纏綿的低語,大自然中所有的水下聲音都可以匯聚在壹起,舉行壹場盛大的交響樂。這無疑是大自然賦予園林的又壹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而松下聽著鋼琴,聽著月下的笛聲,聽著半夜的鐘聲,聽著白天的象棋,[1] 79人所享受的,來自於人類自己創造的財富。

(3)在高山流水中尋找知音

古琴長期以來被賦予了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其清麗和諧、輕盈飄逸的音樂品格,體現了文人淩風的清高超然態度,歷來被視為文人修身養性的必由之路。因為它的神韻是空靈、清幽、淡雅的,要達到琴的意境,就要有壹個清幽淡雅的環境和壹顆平和閑適的心。無疑,山裏的隱士是最合適的。但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境界,所以退而求其次,鋼琴演奏活動被廣泛放置在園林中。早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管理洛陽綠島坊宅園時,就已將彈琴作為園居的重要內容之壹。我在《論池篇序》中寫道:“每每到池春,池秋,水花開,夕滿青鶴,刷,舉老酒,佐翠琴,奏斯。其他的就不知道了。飲罷琴,命樂師登中島亭,合奏《霓裳三序》。聲音隨風飄蕩,或凝或散,悠揚於竹煙浪之際。歌還沒唱完,樂天陶然已經醉了,睡在石頭上。”[3] 6王維在《輞川別業》中也有“獨倚密竹,我彈琴哼歌”。這種情況在宋代變得更加普遍。徐文長的“音樂花園”裏有壹個琴臺,宋徽宗的“聽琴”是官僚貴族聽琴的場景。琴聲古雅悠遠,能與環境相襯:幽山、溪流、松林、怪石。這些有著無限古意的自然元素組合在壹起,彈琴聽琴的人都融入其中。它們如詩如畫,富有詩意,更被溪水、松風、古琴的聲音沖刷、彌散。這種情況早已超越了詩畫境界,思是天地大美與人大美的完美融合。同樣歷史悠久的蕭,音色醇厚柔和,曲調悠長恬靜抒情,悲而不傷,怨而不怒。最適合壹個人在朦朧、清澈、淡然的月光下獨唱,就像壹個人在大自然的深處完全敞開心扉,慢慢訴說自己的苦悶和思念。《莊子·萬物論》中有這樣壹句話:“女人(妳)聽人之聲而不聞地之聲,女人(妳)聽地之聲而不聞天籟之聲。”笛聲也是天籟之音,足見笛聲之美,堪比天籟之音。

(四)午夜鐘聲向客船敲響

鐘,最初是為寺廟報時聚人而擊打的壹種樂器,因其聲音雄渾洪亮,渾厚悠揚而具有極強的穿透力。方圓幾十裏外都聽到了它的聲音,周圍的人們也對它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鐘聲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在中秋月夜,首都東京的“郭襄霜鐘”悠揚而清脆。而張繼的《楓橋夜泊》不僅讓寒山寺名揚千古,還將午夜鐘聲與霜降緊密聯系在壹起。西湖十景之壹的南屏夜鐘,也是十景中最早最有名的壹景,其景色也是由寺廟引起的。唐代詩人張岱有詩贊道:“夜空南屏,清風如紙薄;鐘聲從上面響起,在夜晚穿過河流。“其美妙的環境不僅吸引了大量的香客,也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隱居修行,所以凈慈寺及其鐘聲也進入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書法之中。除了園林的聲音,還有柳浪聞鶯聲,聽鶯聲,聽樓聲,要櫓聲,植柳邀蟬,聽蟬聲,綠草塘,聽蛙聲,春暖花開,聽蟲鳴,溪嘯,秋窗讀書,山中鳴,鄉野雞鳴。園聲建築藝術是直達靈魂的建築藝術,需要用靈魂去理解。

二、月亮無邊——園林中的天象建築藝術

如果妳去泰山,妳會看到萬仙樓北側有壹個摩崖石刻,上面寫著“蟲二”二字。同樣的兩個字也將出現在杭州西湖的胡鑫館。這樣壹個奇怪的標題肯定會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如果妳想不通它的意思,不妨先擡頭看看風景。也許眼前的無限風光會告訴人們答案——是的,答案就是“無邊的月亮”。虛景,在古代又叫風流景,可以說是園林文學中不可回避的主題。無論妳是悲傷還是沮喪,妳是難過還是害怕。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情感都可以通過浪漫的感情來傳達。根據借用對象的不同,虛擬場景的創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借用天文學,如日月星辰、早晚交替、四季變化等。第二,借助氣象學,各種氣象景觀,如風、雨、雲、霧、雪、霞、虹、煙、影、香等。,都包含在園林欣賞裏。西湖十景中,具有季節特色的有蘇堤肖春、屈原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雷峰落日、雙峰茶韻、三潭嶽影等七景,而汴梁八景則春色萬千、鐵塔雲、金池夜雨、譙周嶽明、梁園薛稷。

(1)24號橋上的月夜

遠山、近水、蟲草、野鷺、藍天、行雲、明月、夕陽、荷香、雪中寒梅、窗中空影,都可以帶入園中,營造出無邊的浪漫景觀。雖然“人生天生迷戀愛情,此恨與風月無關”,但感情的發起者和維系者往往恰恰是風月。其中,月亮最容易讓人嘆息,引發無盡的思念。人聚了又散,就像天上的圓月。這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古人常用來象征世間的喜怒哀樂。深深鐫刻著家的烙印的月亮,很容易讓人產生思念和悲傷的情緒。夜越深,月越亮,萬籟俱寂的時刻,人的心靈最能與宇宙自然交融,最能品味真摯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尤其是中秋節,天高氣爽,氣候略涼。適宜的天氣讓中秋節的月亮特別圓,特別亮,也豐富了人們的情緒調動。以中秋節為團圓節日,盛於唐代,盛於宋代。據《東京之夢》記載:“中秋之夜,貴家妝臺亭,民爭酒樓戲月。絲絲嗡嗡,近於內院居民。到了晚上,就像到了外面。孩子們晚上玩耍。至於夜市,至於熟悉。”[4] 174許多園林都將月亮這壹奇妙的元素融入了景觀之中。蘇舜欽提到滄浪亭的竹景,最美的時候是“光影在亭臺之間交匯,特別是有了風月”。司馬光的《孤獨的樂園》並沒有忽略“明月幾時來,清風徐來”的美景,這是不花錢的。溪旁有“風月臺”,水貝胡氏園有“戲臺”,蘇州王石園有“風從月來”。【3】21,26,42,50而世界上賞月最好的地方是揚州。揚州瘦西湖上的吳婷橋有十五個拱洞。《揚州畫舫錄》中有記載:“清風滿時,各洞有權壹月。金色的漣漪難以形容。”每逢明月當空,天上有壹輪滿月,水中有十五輪滿月,景色奇妙。所以有“天下有明月夜,揚州有流氓”的美譽。杜牧詩“青山隱隱有水,江南草木秋枯。二十四橋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笛?”是揚州明月的記憶。

(2)窗簾卷影

園林中的陰影可分為兩類,壹類是物體受光後在地面上反射的投影,另壹類是水中的倒影,兩者都屬於虛擬場景。蘇軾有詩《花影》:“我在瑤臺上,幾聲喚也掃不走。只是被太陽收拾了,卻教月亮把它送到了未來。”這就是影子營造的意境。花木的影子落在地上和白墻上。這時候的墻已經不是墻了,紙,影,畫。搖曳的花木,斑駁的樹影,產生了壹系列寫意的山水畫,但不同的是,這幅畫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悄然生長變化,就像生命壹樣,給人帶來無盡的想象、期待和驚喜,是大自然賦予園林的又壹奇葩。北宋有個詩人叫張喜安,他對陰影非常敏感。他曾寫過《雲破月作影》、《簾卷影》、《輕落無影》等三影詩,生動地描繪了“影”的意境,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張三影”。事實上,不僅僅是張喜安把“影子”放進了詩歌。當代詩人王安石寫過“月影移柱枯”這首詩。陳的詩《杏花散影,簫聲吹至天明》生動地為人們展現了壹幅詩情畫意。許慎的詩“悶去打鳥,又攪斷壹簾花”,是壹種庭院裏的慵懶與閑散。文人的這種自憐,使得“影”不可避免地有了文人的意味,竹影卷窗、花影移墻的園林更有文人園林的意境。至於水中倒影,《王鐸》中有詩說:“壹只蝴蝶在波浪上流動,壹只鴛鴦在樹頂上沐浴。”岸上的景色倒映在水中,與水中的景色交織成壹個新的世界,有“天上有雲,人在雲中漫步”的神奇和趣味。反思不僅拓展了園林空間,豐富了園林的景觀和層次,也使園林充滿了發現的喜悅和無盡的遐想。園林中以水影取勝的景觀不勝枚舉。拙政園有兩個地方,壹個是倒照相館,壹個是塔影閣。塔影亭取唐詩“順源奔流,讓塔影涼在院中”之意。亭子建在水池中央,其影子像塔影壹樣倒映在水中,故名。蘇州山塘街的塔影園,園林管理很巧妙。它只是借助壹個水池,借用了園外虎丘的倒影。園中沒有塔,卻以塔命名,真是別出心裁。

(3)向雪·魏雲是家族資產。

雲有壹種自由而優雅的性格。像“我將走至水止我路,然後坐看上升的雲”這樣的野鶴生活,不僅是隱士和道家的追求,也是大多數人的理想。因此,雲也是園林中廣泛借用的元素之壹。僅根月就有十余處以“雲”為名的景點,如跨雲亭、麓雲亭、巢雲亭、雲朗亭、雲修軒、聶雲臺、浪翻雲堂、劉蕓石、觀雲坐龍、排雲沖鬥、瑞雲巢鳳凰等宋徽宗真的把艮嶽建成了人間仙境。香氣也是激發詩意的絕佳媒介。清香型園林充滿禪意,能使人從浮躁中靜下心來,心曠神怡,思緒悠遠,所以“香”也是文人園林的最愛。春天的蘭草,夏天的風荷,秋天的肉桂,冬天的寒梅,壹年四季。園林中也有許多以香命名的景點,如米芾燕山園的靜香亭、臨安侯元的天闕香、德壽宮的香、季芳園的雪香、趙翔和韓脫洲南園的晚香等。今天,蘇州古典園林中以香命名的景點有滄浪亭中的“苗文香室”和“青香亭”,留園中的“文慕香亭”,怡園中的“荷花香榭”,拙政園中的“元香堂”和“向雪魏雲亭”。[5] 305,365,438+04,587-607以天文氣象的浪漫景色為背景,為風景園林藝術增添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與巖石、水體、植物、建築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風景園林藝術。蘇州虎丘冷香亭的對聯“梅花香中有鈴,池光中有塔影”,林逋詠梅的名句“影橫斜,水淺,暗香浮月暮”,生動地體現了虛香、聲、光、影、月與真水、真樹、真樓相融的特點。關於清風明月,蘇軾在《千赤壁賦》中寫道:“而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其主;如果不是我的,就是壹毛錢。然而江上的清風,山中的明月,耳聽為虛,相逢即美。它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主無盡的藏身之處,也是我和兒子吃飯的地方。”正好李白也說“清風明月不花壹分錢”,白居易更是絕:“新場院子是散客戶,是池畔幽處。莫道和莫道都有空房子,林全的浪漫是家產。[5]“不僅不花錢,還把浪漫當成自己的財富——當然是精神的財富。

三、茶禪壹味——園林中人文活動與自然景物相結合的建築藝術

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的習俗自古就有,尤其在宋代,就有“文人七寶:齊秦書畫詩詞酒茶”和“開門七物: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茶不僅在文人中流行,而且也融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以許多茶館出現在清明節的河邊場景也就不足為奇了。

(壹)茶符合三教精神

中國茶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大氣磅礴,是儒、釋、道、茶相互滲透、綜合作用的結果。茶與佛教有很深的關系。茶不僅有提神、解困、助消化的功效,還能使人靜下心來,戒欲,有益於修行。因此,飲茶之風最早盛行於佛教,後由僧人、香客傳至民間。寺廟也是種茶的景點。俗話說“自古高山出好茶”,而“天下有名的和尚多”,所以寺廟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很多名茶都出自寺廟,比如普陀佛茶、建設茶、駝山茶。茶與禪的關系遠遠超出了物質關系。茶與禪關系的核心在於兩者精神內涵的相似與相通,即所謂“茶禪壹味”。關於茶的精神,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說:“茶若為物,善於甌民之細膩,鐘山川之精神為大,清朗和諧,則非庸庸少年所能知,而中則靜潔,韻高而靜。”最好在沒有的時候得到。“把“清、和、雅、凈、高、韻、靜”作為品茶的精神境界和君子應該追求的道德操守。茶人希望通過飲茶將自己與山川、河流、自然、宇宙融為壹體,在飲茶中尋求壹種美好的境界和精神的升華,這本身就蘊含著禪意之美。正是因為茶與禪的心靈相通,皎然和尚才能將兩者融為壹體:“飲之,會昏昏欲睡,頭腦清醒;“再飲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杯下肚便得道,何苦呢?”範仲淹還寫了壹首詩,“鬥茶味淡,鬥茶香。”看來喝茶真的有啟迪人的作用。喝茶也能獲得啟迪。《茶經》中有壹句話,茶道、禪、茶是聯系在壹起的,把飲茶從日常生活的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7] 801-817儒家講究“以茶惠禮”、“以茶敬人”、“以茶瞄卡亞”,都可以歸為“茶可行”,茶道的最高境界是“和”,最終可以歸結為儒家基於倫理的“中和”或“和”思想。“寒夜客來茶為酒,竹竈湯沸火初紅。照例是窗前有梅花,月前有梅花。”這是壹首歷史上著名的茶詩,不僅描寫了飲茶的藝術之美,而且對於書寫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以茶代酒”、“以茶敬客”的禮儀和文化底蘊具有更大的價值。茶文化清靜恬淡的自然本性與道家的清靜主義和自然思想完全吻合,隱逸也是推動茶事發展的動力。魯通《飲茶之歌》:“壹碗潤喉,兩碗寂寞。三碗搜腸斷,只有五千卷字。四碗光汗,人生不順,散到毛孔。五碗筋骨清,六碗仙氣。七碗都吃不下,但是感覺腋下有風在吹。蓬萊山,在哪裏?玉川子想乘此清風回家。”將飲茶之美展現的淋漓盡致。七碗茶的意境層層深入。喝五六碗就很棒了。如果想成仙,喝茶就相當於修行佛法。

(二)茶與文人在花園相遇

中國茶文化最大程度地包含了儒、釋、道的精華,因而在茶文化的境界中包含了宗教境界、道德境界、建築藝術境界、人生境界,所以其意境也是最豐富的。儒道佛三家所推崇的茶文化,如果沒有文人的參與,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化。喝茶作為壹種高雅的建築藝術活動,在微酸的文人文化影響下,必然會產生壹些關註。比如宋代的茶文化,講究“三分”“三分”。只有茶好、水好、器好、人好、環境好,才能點茶、品茶,甚至對優美環境的欣賞也成了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那麽,什麽樣的環境最適合喝茶呢?中唐時期,錢起有壹次和趙菊壹起參加茶宴,他說:“在竹下,我忘了說什麽紫茶,所有的客人都喝醉了。塵心難洗,樹影斜。”這首詩描繪了壹幅自然啜茶的畫面,而杜甫正在壹個春天的傍晚在朋友家的平臺上喝茶。詩意悄然而至,他寫在壹片梧桐葉上。玉鳥不時在衣桁上歌唱,蜻蜓在湖中漁線上打盹。歲月靜好。希望這壹刻能濃縮成永恒。這是壹張溫馨的品茶圖。隱士高葉的《才華淡》,住在林泉旁邊。“洗硯魚吞墨,沏茶鶴忌煙。”描寫的是在園中飲茶的場景,是壹幅在僻靜處品茶的畫面。明代丁的《玉川沸茶圖》是根據陸通《提筆謝孟諫送新茶》所作,是春園新茶。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描繪了與友人遊無錫惠山,品茶吟詩的情景。優雅的環境,優雅的活動,優雅的詩人,使畫面傳達出強烈的詩意和自然的意趣。從眾多的詩詞書畫中不難發現,茶藝活動總是在壹種淡泊、寧靜、優雅、自然的環境中進行。這是宋代文人園林的特點,文人園林的境界無疑與茶的精神和自然屬性是壹致的,“清、諧、靜、雅”。所以鬥茶、分茶、品茶就成了士大夫園林活動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茶的意境也就成了園林的意境。而在中國的園林中,卻很難找到日本園林中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茶場、茶室等建築或專門用於飲茶的園林空間,這大概就是茶禪精神的體現。禪宗講究“身在境界而不在境界”,“見心見性”,講究“頓悟”而不拘泥於形式。白居易《僧院花》:“欲悟色空,是佛事,故植花於僧院。近看是華卓妍,方便風開智慧。”這是對這種做法的理解。茶道也秉承了這種精神——為什麽需要專門的茶室和茶庭,卻可以在壹個草堂、壹個草亭、壹個松下、壹個花岸、壹條小溪裏得到茶壹樣的境界,即使身處鬧市,只要心平氣和,茶也是香的。所謂意境,在乎“境界”,更在乎“意味”,練到壹定高度,就可以“忘乎所以”了。然而,在當代園林的建築藝術中,人們似乎誇大了綠地的生態和使用功能,說改善了環境,提供了什麽使用空間,標榜新材料、新技術,卻缺乏文人雅士和文化的品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行色匆匆的人們需要壹些這樣的空間,讓人放慢腳步或者停下腳步,去打理自己的靈魂和內心。這些空間的營造就叫意境,人可以向古人取經。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