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三八節起源於什麽時候?

三八節起源於什麽時候?

“三八節”這個詞壹般被認為是從港臺劇中學來的。這個女人輕浮,魯莽,瘋狂,不夠認真。

據元代袁懷《張張錄》記載,北宋有壹妓女,美麗乖張,人稱“生張八”。她的老畫框寇準冒昧地向第三位隱士葉巍為她求詩。驕傲得連皇帝的老兒都不敢請的葉巍,寫了壹首詩逗他:“妳為北道生了張八,我是西州魏三。別怪我以前不笑,我也認識不了多久了。”

《三八》出來了!可見,它最初是用來罵寇準的,與女人無關。後來“三八”傳到港臺,變成了對女性的特殊詛咒,應該是“移民”過程中的語言變異。

伴隨著三八節,還有壹個成語——“半熟”。在中國臺灣省,“半條命”是用來罵男人的,意思和“三八節”差不多。

擴展數據

“三八節”還有壹個更有根據的解釋:

清末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大量外國人進入中國。清廷根據規定,每月農歷八、十八、二十八,要求外國人進入居民區購買生活用品。

三天來,洋人女子如鳥出,興奮異常,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引得中國男人垂涎三尺,也引得不少本地女人鄙視:這些“三八”又來了!

就這樣,“三八”這個詞逐漸變成了壹個意味深長的貶義詞,通常指的是風騷、潑辣、輕浮、瘋狂。其實“三八”指的是帶“八”的三天,在中國很多古籍中都有提及,比如婁儉的《北行日誌》:“如在索國寺,每月三月八日開廟。”

類似三八節的,還有八婆,說的都是愛管閑事,愛說閑話的女人。在香港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八婆這個角色。

在古代,“八婆”其實是底層婦女所從事的八種職業的統稱,包括媒婆、接生婆、拉面婆、泡米婆、洗衫婆、挑擔婆、哺乳婆、巫女。因為這些女人經常在街上走來走去,見多識廣,消息靈通,嘴巴也不嚴,父母的簡短私信經常通過她們傳播。

大家都討厭那些八卦的行為。所以“賤人”也漸漸成了罵人的詞。“八婆”在人們心目中的負面形象,和“三八”壹樣,可以說是跳進黃河都洗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