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流砥柱”的由來,要從中流砥柱山說起。?
石柱山,又稱底柱山,在河南西部三門峽以東的黃河中。據《水經註》記載,在古代,因為這座山擋住了黃河,河水不能順暢流動。於霞把山兩邊的河流都挖寬了,以分流河水。這座山像壹根高大的石柱,屹立在黃河的激流中。因此,人們稱這座山為中流砥柱山。黃河水是三門峽地區最急最險的。三門峽河底有壹塊高高低低的巖石橫跨,由此形成三個急流,俗稱北“人門”,中“神門”,南“鬼門”,其中“鬼門”尤為險要。三門峽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黃河激流,從三門峽向東奔騰,以馬奔騰之勢直沖中流砥柱山,但這根高大的“石柱”卻在險惡的水勢面前巍然屹立,不可動搖。所以人們用“中流砥柱”來形容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發揮巨大輔助作用的力量和英雄。?
?
成語最早出自晏子《春秋》:“谷野子曰:‘我自君盡力助河,我取左銜,以流為中流砥柱。”"。宋代朱在《與陳侍郎書》中也寫道:“二人在朝,天下望之。如果他們站在中遊的最底層,他們就會有所依靠而無所畏懼。南宋文學家陳亮在《與彭子壽飲酒書》中寫道:“班門弄斧,中流砥柱。“著名的壹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