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幹凈的手:成語意思

幹凈的手:成語意思

袖子裏除了微風什麽都沒有。贊為官清廉,壹無所有,兩袖清風。

起源

編輯

古人穿的衣服沒有口袋。壹般人的裙子都遮到右邊,系在腰上,帶的零散東西都可以抱在懷裏。官員穿長袍,袖子特別寬,方便放壹些銀幣、詩詞、物品。古代,貪官汙吏把賄賂裝進袖子裏。如果官員清廉,沒有受賄,袖子當然是空的,只有“清風”,於是“兩袖清風”就成了官員清廉的借用詞。[1]

來源

編輯

來源:元詩《烏江路第二韻》:“兩袖清風欲飄,棍藜隨月走。”

魏源楚《送楊笈每》詩:“交友如絲,兩袖清風壹束詩。”

原文出處:北宋《謝竹簽》詩:“袖滿清風秋月輕,陶謙遍菊籬。”

引經據典意:明於謙《七絕進京》詩:“風起袖去天,不為短言。”

使用

編輯

使用主謂形式;作為謂語和定語;帶著贊美。

他自己也做了幾十年的官,但是他沒有腐敗。

同義詞潔身自好。

反義詞是貪得無厭和腐敗。

燈謎未腐(打字1)答案:控制

英語翻譯

編輯

清廉,衣袖隨微風搖曳。

成語數據

編輯

成語解釋:袖子裏除了微風什麽都沒有。比喻為官清廉。也比喻貧窮。

成語例子:他做了壹輩子官,深受群眾愛戴。

常用程度:常用

情感色彩:中性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和定語;包含贊美

成語結構:更正式

世代時間:古代

成語發音:風不能讀作“fènɡ".”

成語:袖,不會寫“煙”

成語謎語:馬蹄鐵套裝[2]

暗示

編輯

典所以兩袖清風(李mǎngùq:ng fěng)

壹,

其實,早在元代文學家魏初的《送別楊繼海》壹詩中,就已經有了“與散鬢如絲為友,潔身自好”的詩句。魏初,字太初,號清雅,著有《清雅集》五卷。曾任元朝中書省官、監察禦史官、南臺禦史官。他性格清正廉潔,政治聲音很好。

第二,

此外,元代陳濟《烏江道二韻》詩中也有這樣壹句話:“兩袖清風欲飄,橋長隨月。”但是,在當時,這個詞並沒有和清官的意思聯系在壹起。明代吳筆下的“兩袖清風”這個成語,曾經用來表達貧窮的意思:“入時止於兩袖清風。欲遣母回楚,不可治也。”從此,“兩袖清風”(又稱“兩袖清風”)逐漸演變為清官的意思。如明代另壹位清官況鐘(1383 ~ 1443),在蘇州知府任期結束進京考績時,曾寫下壹首拒絕群眾饋贈的詩:“清風會兩袖在空中飛,不帶江南壹寸棉。羞男女相送,馬灑酒如泉。”

第三,

古往今來,那些清廉不貪錢的人,常常被人誇“手幹凈”。說起它的來歷,有壹個有趣的故事。明代杜牧的《杜公談祖》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

於謙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擔任過監察官、總督和戰爭部長。於謙作風清廉,是壹個正直坦率的人。在於謙生活的時代,朝鮮政壇腐敗盛行,賄賂成風。當時,全國各地的官僚進京拜見皇帝時,都會搜羅許多土特產,如絲帕、蘑菇、香燭等,送給皇帝和朝中權貴。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鎮以權謀私。每次在朝廷會議上,地方官員都會提供更多的珠寶和白銀來取悅他。於謙省長每次去北京玩東西,從來不帶禮物。他的同事勸他說:“妳雖然不獻寶,不求達官貴人,但也要帶些線香、蘑菇、手帕之類的名優土特產,給點人情!”於謙笑著揚起袖子,幽默地說:“有微風!”來嘲弄那些諂媚的貪官汙吏。成語“兩袖清風”從此流傳下來。

他曾經寫了壹首詩到北京:

絲帕菇和線香,

民間資本是災難;

風和袖子飄到空中,

以免講太久。

這首詩的意思是,絲帕、蘑菇、香燭本來是給百姓享用的,卻因為貪官的搜刮而給百姓帶來了災難。於是我什麽也沒帶,只兩袖清風地朝見皇帝(古代人們把錢物放在袖子裏),以避免百姓的不滿。這首詩嘲諷了進貢的不正之風,表現了於謙為官的氣節,不願隨波逐流。

“幹凈的手”比喻誠實或貧窮,手頭沒有存款。

絲帕、蘑菇、香都是他就業地的特產。於謙在詩中說,這樣的東西本來是給人民享受的。就因為官員搜了又搜,就成了百姓的災難。他在詩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我沒給北京帶來什麽,但我也沒什麽可以向天空展示自己。詩中的顏路指的是胡同和胡同,引申為人民和老百姓。[3]

況鐘的古詩

編輯

文士出身的況鐘(1383-1443),從宣德到正統三任蘇州知府(1430-1431,1432-1438)。他非常愛民,被蘇州人稱為“天高雲淡”。正統四年(1439),況鐘已經做了九年的蘇州知府,應該離開了蘇聯。他對蘇州人有很深的感情,臨走前,他感慨萬千,他寫了壹首詩:

清風兩袖向天,江南無壹寸棉。

羞士相送,馬前酒濃如泉。

還有其他的詩。

後來,壹萬八千多名蘇州人聯名上書,要求第三次任命況鐘為蘇州知府,得到批準。兩袖清風的況鐘終於在蘇州去世,享年61歲。[4]

於謙的古詩

編輯

入京(明於謙)

絲帕蘑菇和線香對人民有害。

風吹袖上青天,不可說短話長。

做出贊賞的評論

(崇尚廉潔)於謙主張為官清廉,不貪不貪,只求百姓不要戳他們的脊梁骨。用比喻寫的很形象。

作者簡介

於謙(1398 . 5 . 13-1457 . 2 . 16),本名廷尉,名介安,官至少保,號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中進士。宣德初,授諫議,發配江西,遷右兵部侍郎,兼河南、山西巡撫。正統十四年,被稱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Xi王鑄齊豫監國,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於謙力勸他南遷,並決定保衛首都,還邀請王做明朝景泰皇帝。瓦拉士兵強攻首都,他們監督戰爭並擊退了它。論功德少護,督撫軍務,最後被迫派遣使節先議和,好讓太上皇歸來。天順元年,錢因“謀反”被冤殺。弘治死而不死,萬歷改忠而死。還有就是余的《蘇中紀》。於謙、嶽飛、張煌言並稱為“西湖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