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勤奮好學
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極其豐富,這與古人的勤勞是分不開的。攻股是先秦時期軍事家蘇秦的壹個奇聞異事。為了吸收廣博的知識,蘇秦日夜苦讀。困了就用錐子捅他的腿,讓他振作起來,繼續學習。杜甫的“讀萬卷書,下筆如神”,蘇軾的“還筆如山還不夠,讀萬卷書只出壹個神”,都說明了勤奮的道理。
努力學習是不夠的,還要有好奇心。孔子從小進祠堂,什麽都問。他提倡“質疑”和“不恥下問”。荀子把“不知道就問”等同於“不會就學”。王充是“智力之上,不學不行,不問可知”。他們都把學習和提問聯系在壹起。不學不問,如何成為學者?學習靠問,這樣才能提高,才能超越。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我們中學生來說,勤奮和好奇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中多思考,大膽質疑,逐步形成勤學好問的良好品德。
2.尊重長輩,懂得禮貌
尊老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大釗曾經說過:“...我不主張兒子要孝順自己,但是我愛我的老人,因為他養育了我,教育了我,為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愛我家老頭子是人之常情。”今天,尊重傳統美德應該得到提倡和發揚,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範。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歷史上廣為流傳的“等左”、“學雪”、“訪草堂”等成語典故,就深刻地反映了這壹點。對他人彬彬有禮,是對他人的尊重,是維持人與人之間正常關系的準則。有禮貌有禮貌的人,大多是把別人放在第壹位,把社會放在第壹位。對別人真誠也是壹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那些對長輩無禮,對朋友無禮,在公共場所橫沖直撞的人,能說明自己有教養,有教養,有禮貌,有文明嗎?在當今社會,文明禮貌和文化素養對壹個人和壹個民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下降了。與壹個號稱“禮儀之邦”的民族,壹個正在進行現代化的民族是否兼容?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
壹個國家要有自己的中華之魂,壹個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這樣才能匯聚全民族的智慧,形成無比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愛國、正直、艱苦奮鬥、堅毅、改革創新、勤奮、好學、勤奮、正直、尊師重道,體現了中國的靈魂和中華民族的精神。
同學們,傳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讓我們以擁有美好的精神家園為榮,讓我們的心靈在這裏永遠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出美德和精神光彩,讓每壹個多倫人文明、優雅、包容、有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