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寓言、童話的縮寫,如“鼓勵別人鼓勵他們”、“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等。
第二,歷史事件概述。如《完整墻後歸趙》、《負荊請罪》、《逞強》、《紙上談兵》、《如火如荼》、《退三家》。
第三,古籍中詞語的引用或改寫。如《桃花源記》《貴氣記》《忘魚記》《雞犬相聞》《完美》。《詩經》、《魯春秋》、《老子》、《莊子》、《論語》等書比比皆是(以上皆在這些書裏)。
四、古語流傳:如“張觀戴笠”(明代流傳的壹句諺語)、“雪中送炭”、“以德報德”、“錦上添花”(宋代口語)。
5.新時期創造的成語。比如“存得越快越好”、“推陳出新”、“按勞分配”。
就春秋戰國而言,主要來源於前三個方面。
首先,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哲學家習慣用名言和隱喻的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孔子作為第壹個私塾老師的出現引發了知識爆炸。孔子、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等人的寓言和春秋戰國及後世人們總結的著作,是寓言和名句的集中之地。這方面的成語真的太多了,壹晚上都講不完成語故事。
第二,歷史故事方面,春秋時期,戰國有五霸七俠。亂世出英雄是絕對不行的。不信妳去看看熟悉三國和抗日解放戰爭的將領和元帥。
春秋戰國不缺人才,因為有太多自薦的公仆、奉公守法的官員、身價千金的宰相、屢出爾反爾的將軍、以言出名的君王...
那是壹個伯樂知馬錢買骨,門庭若市,誌在四方,行雲流水的時代,因勢而升官。
那也是壹個唇亡齒寒的時代,但飛鳥盡藏,玩火自焚,親人優柔寡斷。
以上成語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
當然也有先入為主的原因。畢竟越往後的語言越難創造。不能說後代的創造能力有限,而是感謝祖先的創造力。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引力和相對論,即使牛頓和愛因斯坦不發現,遲早也會被發現,但也意味著後來被發現。
春秋戰國以前,我在官府讀書。受過教育、能夠使用書面語的無非是女巫和貴族,書面語的範圍既不廣泛也不成熟。比如從甲骨文的數量來看,有幾十萬件,不少,但大部分都像流水賬壹樣渾。西方也有這種情況,克裏特島的線性字符多為貨單和稅單。再比如西周,相對於商朝有所發展。這壹點從《尚書·盤庚》的典雅,到《九高》、《顧銘》的莊重典雅,再到《詩經》中有很多用韻的文章,也可以看出這種文化的進步。但是,另壹方面,西周的文化畢竟還局限在貴族階層。他們用字只是為了記事、宴飲娛樂、公文政務,與更微妙的情感、更深刻的哲理無關。因此,春秋以後文化下移、文化大眾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壹是用字主體劇增,不再是貴族壟斷;其次,用詞的範圍、深度都大大增加了。可以說,這個時代是中國文學的初創期和奠基期,詩和書的完善都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產生了各國的史籍;詩詞賦始於這個時代;私人寫作也起源於這個時代(見古史討論,說戰國以前無私的人寫作)...正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是文字語言和文學的開拓時期,所以必然會留下很多成語典故,因為壹種語言的發展總是壹代壹代學來的,越早的時代越容易被更多的使用,成為經典。正如《聖經》是西方自中世紀以來的文學來源之壹壹樣,許多來自《聖經》的典故和格言也被用各種語言留在了西歐。
著名圖象處理軟件
春秋戰國時期留下了很多成語。事實上,從漢末到唐代留下了許多成語。之所以是後者,是因為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也是中國文學和語言的壹個大發展時代,是古代漢語向中古漢語的壹個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