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
達爾克羅茲生平簡介:
原名:尼爾·雅克·達爾克羅茲。
瑞士音樂家和教育家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生於7月6日1865,死於7月6日1950。
達爾克羅茲的生命線:
達爾克羅茲音樂學習階段(1865-1889)
出生於1865,父親是手表銷售員,母親是音樂老師。1871歲開始學琴。1872歲開始寫進行曲。1875歲的時候,我搬回了日內瓦。1881歲,16歲,進入壹所中學讀兩年大學預科,期間在日內瓦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
1883,18歲,進入日內瓦大學,1884,19歲,來到巴黎學習戲劇,在法國劇院工作,同時學習音樂,1886,21歲,受邀到北非阿爾及爾,有機會接觸阿拉伯音樂。22歲時,1887隨父親去了維也納,通過了嚴格的考試,進入安東·布魯克納的作曲班。24歲1889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進入福萊作曲班,師從著名作曲家德雷布。
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階段;
1892,27歲,完成學業後回到日內瓦音樂學院工作,教授音樂史、和聲、高級視唱練耳等課程,也從事了大量的音樂創作活動。
28歲,1893出版了自己的第壹張歌集,很多歌曲立刻被廣泛傳唱。
29歲1894出版視唱練耳教材《用音高練習》。
35歲時,1900提出了新的理論,後來演變為“身體節律教學法”。
1902 37歲,被迫辭職在日內瓦音樂學院。
40歲時,1905在瑞士音樂家協會的會議上第壹次展示了她的教改成果。
1906歲41,出版了五部《達爾克羅茲身體節奏教學法》。
1910 45歲時,他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他在赫雷勞建立了達爾克羅澤系統研究所。
從1910到1914,在德國、倫敦、巴黎、維也納、紐約建立了身體律動學校。
1914年8月,49歲,因世界大戰爆發而中斷。回到日內瓦,第二年,達爾克羅茲學院在日內瓦成立。
1919——1930出版了多部身體節奏音樂教學、節奏、音樂與教育、身體節奏藝術與教育方面的書籍。
1950 85歲,卒於日內瓦。
1965 100歲時,瑞士人舉行活動紀念達爾克羅茲誕生100周年,並建立了達爾克羅茲紀念館。
達爾克羅茲的教育體系:
從視唱練耳教學改革開始,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對“身體節奏”理論基礎的構建,以即興教學的引入為標誌,建立了壹個完整的新的音樂教育體系。(視唱練耳、身體律動、即興教學)
身體節奏不同於藝術體操和舞蹈。他基本上服從音樂的指引。他以自己的身體為樂器,通過肢體動作體驗音樂節奏的速度、力度、持續時間的變化,然後將表達音樂所必須的元素“融化”到我們的身心中,發展聲音節奏和身體節奏的通感,能夠用我們的感官直接反映情緒,從而訓練學生通過聽覺獲得輕松和諧的節奏感。
既然身體節奏是壹種感受和再現所聽到的音樂的身體運動,那麽身體自然就變成了壹種樂器:
音高-手勢(或身體)在空間中的方向和位置。
聲音強度-運動的強度(肌肉)
音色-身體不同部位的表現
時間價值-行動的延續
暫停-暫停
旋律-每個動作的連續性
對位——不同動作、不同方向的位置。
和弦——各種樂章的組合和疊加
短語-行動的段落
形式——運動在空間和時間中的分布
身體節奏的教學過程是從聽音樂或有節奏的聲音開始的。讓學生先聽音樂,通過聽和肢體動作引發動覺反應。引導學生通過肢體動作接觸音樂的各種元素。因為有了身體動作的參與,音樂元素變成了看得見的身體活動,於是這些元素的作用就壹壹顯現出來了。
身體節奏教學把壹個人變成了壹個能理解音樂要求,理解和表達音樂的樂器。通過這種人性化的樂器,展示音樂的核心元素,通過學習者內心的聽覺和情感,強化藝術性。
有節奏姿勢的身體動作分類:
原地活動和空間活動(或固定活動和移動活動)
1.原地動作:拍手、搖擺、搖晃、指揮、彎腰、轉身、邁步、說話、唱歌。
2.空間運動:走,跑,跳,跳,跳,飛奔和滑行。
註意動作的整體性,按照準備、演奏、延續、恢復四個步驟進行練習。
身體節奏的教師必須具備即興創作的能力。
他(她)的即興音樂必須能訓練、支配、指揮和促進兒童的動作。鋼琴即興演奏需要六個條件:(1)準確的聽力;(2)發明唱歌和演奏旋律的能力;(3)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調式(變調)為旋律伴奏時,要協調壹致。
(4)準確的視奏;(5)熟記多首兒歌、民歌等作為範例或有戲劇效果的曲調;(6)用音樂的聲音再現幼兒的動作節奏,具備為幼兒即興創作動作和音樂的能力。
體育與心理學的關系:
1,所有的節奏都是動作。
2.所有的運動都是身體運動。
3.所有的運動都需要時間和空間。
4.在體育運動中,空間和時間通過將它們轉化為外部節奏的物質進行重組。
5.兒童運動是純體力運動,也是無意識運動。
6.身體的經驗形成了意識。
7.物理手段的完善產生清晰有序的智能感知。
8.控制運動是為了培養節奏感心理。
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
教學法在柯達伊的興起概述:
原名:柯達伊·佐爾坦,生於1882,卒於1967 (85歲)。他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哲學家和音樂教育家。
柯達伊的教育系統:
第壹,教學順序。
二、教學方法(1,首調點名法2,節奏讀法3,字母譜4,手勢運用5,固定音名唱法)。
第三,教材來源。
第四,教育理念。
柯達伊教學法的基礎:歌唱。
柯達伊的教學目標:
1.培養社交能力和藝術天賦均衡發展的孩子。
2.孩子長大了,能有這樣的音樂天賦。當他們看到樂譜時,他們能想到聲音,當他們閱讀和錄制音樂時,他們想說話和寫作。
第壹,教學順序
教學順序的安排要尊重孩子能力發展的規律,而不是以學科體系為基礎。基於學科體系的教學,沒有把課程的順序和兒童音樂發展能力的特點結合起來,只是把教學內容按照看似合理的順序組織起來,不利於兒童對音樂的學習和發展。
柯達伊認為兒童音樂能力發展的幾個特征;
1.兒歌要符合以下要求:不超過六個音,音程大二以上。小孩子很難準確地唱出半個音程。
2.對於孩子來說,下降音程比上升音程更容易學習,也就是說在初學者階段,老師應該選擇曲調下降的歌曲。
3.對於孩子來說,第三個音程比第二個音程更容易掌握,大音程比如第六、第八個音程更難學。
4.壹項關於音域的研究表明,兒童最容易唱F以上的三度,即A音。
第二,教學方法
1,首調點名法。
2.節奏閱讀。
3.字母譜。
4、手勢的運用。
5、固定音名唱法。
手勢的應用
1,手勢的創造。
2、手勢的基本形式。
3.手勢的原理。
4.手勢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第三,教材的來源
1.兒童生活中的遊戲、童謠、贊美詩。
2.民間音樂。
3.古典創作音樂,即著名作曲家創作的音樂。
第四,教育哲學
1.音樂課程的核心地位。
2.聲音是最好的樂器,在歌唱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教材選擇的重要作用。
4.對老師要求嚴格。
柯達伊教學思想概述;
采用的教學方法:首調點名法、節奏朗讀法、字母和手勢的應用。
選擇民歌和著名作曲家的音樂作為教材。
強調早期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提倡用聲音作為教學的樂器。
認為把音樂放在課程的核心位置,音樂教育對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
傳記:
卡爾·奧爾夫(1895-1982)是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1895年7月10出生於慕尼黑壹個藝術軍人家庭。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卡爾·奧爾夫從小就對音樂和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為他成為音樂劇大師奠定了基礎。
奧爾夫的音樂經歷;
1,幼兒時期接受的藝術教育。
2.青春期的音樂劇活動。
3.慕尼黑音樂學院學習時期。
4.岡特學校時期。
5.回到音樂喜劇創作時期。
6.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發展與國際化。
“原創音樂”的概念;
奧爾夫在他的書中
“原始音樂絕不是純音樂,它與動作、舞蹈和語言緊密結合;它是壹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表演者參與其中。”
傳統音樂與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差異:
1.傳統音樂:傾向於專業化、技能化、技術化的教育指南,側重於單純以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技能學習音樂的舊模式。忽視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和體驗,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主體性、個性和創造性。
2.奧爾夫音樂:以人為本,重視音樂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巨大作用,最終目的是通過音樂學習挖掘人的內在潛能,培養健全的人格,發展豐富的創造能力,這是音樂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
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
“原創音樂”教育:音樂教學是通過融合音樂、動作、舞蹈、語言、遊戲、創作等進行的,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親身感受和體驗,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地將音樂融入內心,從而達到音樂與心靈的溝通。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性格,促進幻想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樹立自信心。那麽這種情感上的刺激和體驗,以及各種能力的獲得,就不是外在的知識灌輸和技術訓練,而是通過親身參與,自發的、自然的、無形的獲得。
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
1,崇尚全面。
2.註重即興發揮和創造力。
3.強調實用性。
4.強調本土化。
5.為了所有人。
1,崇尚全面
這裏的全面再次體現了他“原生態”的音樂理念。所謂綜合性,就是音樂教育的形式應該是集音樂、舞蹈、語言於壹體的整體藝術。
奧爾夫認為,表達思想和情感是人類的本能欲望,通過語言、歌唱(包括演奏樂器)、舞蹈等形式自然流露出來。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是人類本來的處境,也是最貼近人類內心的。學生只有通過原創的唱、走、動、說的綜合藝術,才能找到人類表達情感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從而打動人心。
在奧爾夫的音樂教學中,要讓孩子在唱歌、演奏的同時,結合閱讀、舞蹈、動作、遊戲等活動,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同時,這種綜合性的教學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音樂能力(音色識別、旋律記憶、樂器演奏、曲式認知等。),還能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2.註重即興發揮和創造力。
孩子的人生經歷沒有受到太多社會影響的塑造,即興創作是壹種自然的天性,是壹種輻射靈魂的本能反應。因此,奧爾夫強調要積極引導孩子在音樂中發揮這種天生的創造力。看到壹個畫面後,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用音樂表達出來,通過簡單的樂器即興發揮。在沒有樂器的時候,他們可以用手、腳、筷子和報紙代替音樂來演奏,這充分體現了他們在樂器上的創造力。
因此,奧爾夫的教學方法在這裏並不是壹個固定的、封閉的“規則”。他的整體內容和方法鼓勵和啟發人們創造和安排自己。不建議給孩子灌輸他們有的東西。但是通過引導和啟發,孩子們可以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強調實用性。
奧爾夫認為,原始的音樂教育是“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人們參與其中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表演者。”因此,他強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要通過個人的音樂活動,實現聯想、想象、情感感受等審美情感和心理體驗。真正做到音樂與心的對應與溝通。
4.強調本土化。
在奧爾夫的音樂教育中,主張從學生熟悉的語言、文化、藝術等本土化環境出發,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中取材。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習和成長,使音樂教育達到良好的效果。同時,也使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奧爾夫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被廣泛認可,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奧爾夫強調從本土文化出發,尊重各種文化形式的存在。
5,對所有人
奧爾夫的音樂教學不僅是給孩子的,也是給所有人的。每個人都應該接受音樂教育,奧爾夫的教學方法適合每個人。
奧爾夫音樂教育實踐在中國的應用:
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從背誦開始
動作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組合動作
奧爾夫樂器在教學中的應用——器樂教學
(1)將語言引入音樂教學是奧爾夫對學校音樂教學的壹大貢獻。語言是每個人出生後學習的第壹個也是必須的能力。用語言學習音樂充分體現了兒童教育的壹個重要原則,即從兒童熟悉的環境和事物入手。同時,奧爾夫倡導基於本土文化的音樂教育,將民族和本土文化即“母語文化”融入音樂教育。
音樂教學中語言的內容和方法;
1.從詞語和名稱看韻律背誦教學。
例子:王,晶晶,王,晶晶。
2、成語、諺語做節奏短句教學的練習。
3.兒歌童謠節奏背誦練習。
兒歌和童謠的例子: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如果妳不能下來,打電話給奶奶。如果奶奶不來,嘰嘰喳喳,趴下。
帶著小尾巴的小蝌蚪遊來遊去尋找它們的媽媽。“媽媽,媽媽,妳在哪裏?”,“來了,來了,我來了。”壹只大青蛙來了。
壹只螞蟻來搬大米,但是他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大米,晃來晃去。三只螞蟻來搬運大米,輕輕地把它擡進洞裏。
手拿壹個花杯,喝壹口清水,擡頭,閉上嘴,咕嚕壹聲把水吐出來。
動作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組合動作。
行動教學的目的:
1,身心均衡發展。
2.培養敏銳的聽力、註意力和反應能力。
3.發展創造力。
4、節奏訓練。
5.發展樂感基礎教育。
奧爾夫樂器在教學中的應用--器樂教學。
奧爾夫樂器的分類和特點:
第壹類:沒有固定音高系列的打擊樂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打擊樂器。
第二類:有音高的樂器壹般是從樂器的原材料和音色特征來分類的。這裏主要指樂器。
1,打擊樂器:
(1)皮革類:鼓類。常用的,如鈴鼓、手鼓、小鼓、大小鼓、軍鼓、架子鼓、排鼓、定音鼓等。
樂器特點:由於壹般的鼓都是用皮革包上帶有* * *音的鼓,最大的特點就是* *音很強,音量很大,深沈而豐富,用作低音部分,在強有力的節拍中給人以穩定感。
(2)木:用竹木制成,如單響鼓、雙響鼓、蛙箱(響板)、梆子(木棍)、木魚等。
樂器特點:聲音清脆、明亮、短促、不連續,顆粒感強。因此,在教學中,往往采用節奏復雜、速度較快的節奏型作為“旋律部分”,節奏清晰幹凈。
(3)金屬:用銅等金屬制成。如三角鐵、鈴、鑼、鈸(單面、雙面)等。
樂器特點:音長,聲音明亮,穿透力強。鑼和鈸聲音大,合奏時要小心。它們通常被用作特色樂器。三角鐵和鈴兒響叮當在課堂上應用廣泛,但音量普遍較小,不宜用於強拍。由於余音繞梁,粒子不清,很難打出音符多、速度快的節奏,以免混在聲音裏。
(4)散音:這類樂器主要是根據發音特點來命名的,如金屬鈴、Sist(由許多小鐵片搖動而成)、鈴鼓(另壹種用法是搖動鼓使其環上的小鐵片撥浪鼓)、各種竹、木(現為塑料、椰殼)制的沙錘等。
樂器特點:音量小,聲音分細,演奏節奏時很難控制,所以壹般不適合強拍子和快而復雜的節奏類型,但由於其音長由抖音控制,適合演奏長音符,是壹種比較理想的感受音長的打擊樂器。
2.樂器
鐘琴,金屬豎琴,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