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指中國歷史上1038年至1227年間,餓黨鄉在中國西部建立的壹個封建政權。
西夏的起源和建立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初唐。這時,羌人中的黨項開始壯大。其中,拓跋赤辭掉唐朝,被賜姓李,將族人遷到青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封平西公。從此定居於此。唐朝末年,黨項首領拓跋思恭平因在黃巢起義中有所建樹,又被賜姓李。從此,拓跋思恭和他的姓李的後代,與夏國公壹起成為當地的緩沖勢力。
另壹種說法是西夏王室是鮮卑人的後裔。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自稱北魏鮮卑皇後。
在《宋史》(卷485)《夏果傳》中,宋仁宗的徽章上出現了元昊的字樣:“我的祖先生為帝王,當是東晉最後的運氣,為後魏打下了基礎。”遼史(115)西夏筆記:“西夏為魏拓跋皇後。”《晉史》卷134《西夏傳》:“夏開國舊,其臣羅世昌譜牒述時世,說元魏衰微,居松州者以舊姓為拓跋氏。”
宋初,削藩鎮軍權,引起李不滿。雖然壹開始他們聽從了宋的命令,但他們之間的矛盾卻愈演愈烈。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位夏國公,開始積極準備離開宋朝。他先棄了李姓,自稱姓。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代名明道以示道。開始西夏自己的年號。隨後的幾年裏,他修建宮殿,設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役,建立軍制,確立軍隊名稱,創造了自己的民族語言(西夏語)。1038,10,11,李元昊稱帝,封大俠。
西夏的疆域
西夏是黨項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統治範圍大致在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和陜西部分地區。其疆域在方圓境內千裏,東有黃河,西有玉門,南有小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有大漠,疆域遼闊。
西夏經濟
西夏,地處西涼地區,是壹個經濟不發達的遊牧民族。西夏的經濟來源是通過占領宋朝的土地。西夏在宋太祖(李)時期占領了靈州(今寧夏吳忠)、興慶(今寧夏銀川)等地,還向西占領了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這些地區盛產糧食,經常種植蔬菜、水果和谷物。黨項人在這片廣闊的農田中耕作,學習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西夏的經濟發展。而且西夏長期與漢族雜居,農業技術達到很高水平。史書上說,“耕田作物,與漢略同”。
西夏本來沒有瓷器,是通過掠奪宋人獲得的。宋夏慶祝和談後,西夏在與漢人交往中學習制瓷技術。在西夏的宗彜時期,西夏開始建造瓷窯,開始生產自己的瓷器,發展了瓷器工業。西夏的制瓷中心位於長江以南的銀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了中原的優點,又具有本民族的特點,如古樸、質樸,形成了獨特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也遠銷海外。
西夏崇宗、仁宗時期,西夏經濟大發展。農業、商業、手工業逐漸發展,四面八方的物品匯聚興慶,進入西夏經濟最繁榮的時期。
西夏文化
西夏的統治民族黨項原是遊牧民族。佛教傳入甘肅後,西夏開始創造獨特的佛教藝術和文化。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的白巖窯洞寺是西夏佛教壁畫藝術的寶庫。額濟納旗黑城、綠城發現的西夏佛經、釋迦牟尼佛塔、彩繪觀音像,是沙漠中的重大發現。
另外,不得不提敦煌莫高窟。大慶二年(1036),西夏人消滅瓜州、沙洲歸義軍政權,開始統治敦煌地區。此時的西夏將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到莫高窟中,更加輝煌。從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復莫高窟。當時的莫高窟是用綠漆粉刷的,接受了壹些中原文化,還有壹些回鶻和吐魯番風格。西夏濃厚的民族精神和獨特的文化也讓這座佛教建築更加輝煌。
此外,西夏文化還以西夏文字為代表,又稱舒凡。西夏建立了漢字書院和漢字學院,增強了西夏的民族意識,使人民“認識了漢字”,增加了不少文化。
西夏還建立了薛範和國子監。
黨項以前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業。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到西夏建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李元昊西夏建國後,景宗更加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親自主持修建了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溉渠,史稱“濠王渠”或“李王渠”。此後,興慶府和靈州壹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西夏統治者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也更加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設立了專門的畜牧部門負責畜牧業管理。西夏的牧業區主要分布在恒山以北和河西走廊。主要牲畜有羊、馬、駱駝和牛,還有驢、騾和豬。由於農牧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迅速發展。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如冶煉、采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制品等,也有壹定的規模和水平。
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黨項是壹個同時接受更多中國文化的民族。可以說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夏末年,政府長期內亂,政敵與宗教黨派鬥爭激烈。蒙古汗國建立後,西夏被多次征服。經過長期的鬥爭,西夏在末代皇帝報乙的第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西夏政治史
西夏早期和中期
建國後,西夏采取聯遼抗宋的策略,不斷入侵宋邊境。夏宋戰爭直到1044才平息。宋承認了夏的割據地位,夏成了宋的附庸。另外,宋朝每年夏天都會“賜”壹些財物。但是在同壹年,夏和遼之間爆發了戰爭。夏取得了與宋、遼平起平坐的地位。
李元昊死後,他不滿2歲的兒子李朗連當了皇帝,母親沒有西藏獨裁。遼攻西夏,夏敗,降遼。的兒子李秉昌在他登基後被他的母親梁囚禁。1063吐蕃,玉藏,花,馬桂霞。梁又和宋展開了壹場戰爭。失敗後,他被迫將權力割讓給李炳昌。李炳昌死後,他三歲的兒子李幹順繼位,梁再次掌權。重啟與宋、遼的戰爭。李幹順上臺後,采取了依附遼、與宋講和的策略。戰爭逐年減少,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1115年,金朝建國,開始進攻遼國。1123年,皇帝廖天佐戰敗,逃往西夏。與此同時,金使前往西夏,勸說李幹順活捉遼帝,送至金,保護西夏不受金攻擊。李幹順見遼國滅亡不可逆轉,答應了金的條件。從此西夏重歸黃金。
金滅北宋,西夏循其蹤跡,得數千裏之地。
李幹順死後,他的兒子李仁孝繼位,西夏發生了強大的饑荒和地震,人民苦不堪言,引發了壹場偉大的人民起義。李仁孝的改革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發展,保持了社會穩定。
從桓宗到宗申
李仁孝死後,其子李淳佑繼位,其政治腐敗導致國家衰落。1206他的堂兄厲安全篡奪了王位,殺死了李春有。厲安全改變了依附金錢的政策,開始依附當時日益強大的蒙古人民。他與金展開了長達十余年的戰爭,削弱了兩國。而且他在位期間,西夏的百姓很窮,軍隊很弱,政治腐敗程度極高。然而,厲安全本人非常腐敗,沈溺於酒色,整天不關心政治,到處抱怨。況且李安把蒙古抗金的策略並沒有給他帶來蒙古友誼。早在1205年,蒙古就開始進攻西夏。至1209,蒙古三次赴西夏。夏天是無法抗拒的。1211年,西夏發生宮廷政變,李尊序篡位,李尊序仍然保持著香宗(厲安全)的風格,西夏政治更加腐敗。1216西夏因拒絕出兵助成吉思汗西征而激怒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進攻西夏。1223年,因為李尊序聲稱不想當亡國之君,就讓位於太子李。
西夏的滅亡
在香宗和宗申的壹再腐敗下,西夏終於病入膏肓,無可救藥。李雖然是壹個治國有方的人才,但他仍然無法挽回西夏政權的命運。李打算利用成吉思汗的西征來對抗蒙古。不料秘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向蒙古投降,並派人質拯救國家。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勝利後,開始進攻西夏。李於1226年病逝,他的侄子被提升為皇帝。1227李鄂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他不會發喪,唯恐西夏反悔。李益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的旨意被殺,黨項也被滅族。西夏滅亡了。
西夏政治制度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較大,官制的建立基本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關有:中書省、樞密院、第三司、禦史臺、開封府、儀威司、官計司、接收司、田司、牧司、龍飛書院、磨丁司、司文書院、薛範、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為州縣兩級,有時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場所也有縣政府。
西夏軍事制度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黨項部落軍事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吸收了宋的制度。樞密院是西夏最高軍事管理機構,由各部門組成。軍隊由三部分組成:中央警衛隊、逃亡部隊和地方部隊。中央衛隊包括質子軍、帝國衛隊和史靜衛戍部隊。質子軍,人口約5000人,是由擅長騎射的人組成的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號稱“禦圍六班”,分三處。錦衣衛有3000人,是從中國各個軍事單位選拔出來的。他們都是重甲騎兵,分成十隊,每隊三百人,進進出出與皇帝作戰。壹支訓練有素的守備部隊,共有25000人,裝備精良,駐紮在北京,是中央警衛的主力。逃兵約有10萬人,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進行關鍵的機動作戰。因為在戰鬥中敵人被俘虜為奴隸而得名。西夏地方軍隸屬各軍政監察署,共有50萬人。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西夏的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作戰的制度。最小的單位是“副本”,每個副本由三個人組成,壹個主力,壹個輔助,壹個負擔。
希望被妳收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