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什麽是物極必反?

什麽是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壹個中國成語的意思是,當事物發展到極端時,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成語出自《呂春秋·智伯》:“萬物必有所缺,物極必反。來源

《呂春秋·智伯》:“皆必乏,極必反。”《管子·循環》:“物之極反,命之謂循環。”宋珠熙的《近思錄》引用宋成義的話說:“如果伏羲說它將在七天內來來去去,在此期間將沒有中斷。楊起死回生,物極必反。”

例:馮明夢龍蔡慶方圓《東周史》七十七:“物極必反,子應速歸。否則就應該信守‘復楚’的諾言!”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秦時大家編輯的壹部理論著作。寫於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八年)。本書以儒、道、明、法、墨、農、兵、陰陽思想為基礎,融百家之理於壹爐,閃耀著深邃的智慧。其中《智伯》篇有十二個字:“皆必乏,極必反,利必失。”它只是壹個命題的徹底陳述,極端相遇。

提出並自始至終貫徹這壹觀點的是公元前楚國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有壹句話:“物強則老,謂之非道,久則非道。”

其中“物強則老”是指物強則昌,物衰則衰。

司馬遷在《史記·舒天列傳》中寫道:“夫滿則失,事盛則衰,天地共。”認為物極必反是普遍的自然規律。

《淮南子》則是壹部雜著,相傳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其弟子所編。其中荀似有新提法:“夫富盛衰,喜極而悲,日移月盈而虧。”其中“樂極生悲”這句話後來發展為“樂極生悲”,與“物極必反”結合起來,就成了民間諺語“樂極生悲”。雖然由於具體內容不同,人們的應用有所變化,但這句諺語的基本骨架並沒有太大變化。

《韓棟·方碩傳》也留下了壹句名言:“水清則無魚,人望則無徒。”如果水太清,魚很難存活;如果人太挑剔,就很難找到伴侶。勸人不要太苛刻,要求太高就好。能做到大事不馬虎就不錯了,沒必要在小事上斤斤計較。

《三國演義》壹開始就指出了封建社會朝代更替的發展規律:天下大勢,長則分,長則合。不知道這句話是羅貫中自己的原創,還是引用了當時流行的壹句諺語。反正中國人都知道,用不了。

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是壹部中國封建王朝盛衰的歷史。曹公的跛腳道士唱的《好歌》,簡直就是“樂極生悲”諺語的集成,甄的《好歌》的“圓滿實現”,似乎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不可逆轉的歷史頹勢的陣陣哀鳴。曹雪芹“水做的女兒”的故事,無不暗示著物極必反的命運。王熙鳳:“當官的太聰明了,卻誤了妳的性命!”賈惜春,“可憐的繡娘,獨自躺在鄧青古佛旁。”妙玉本性高尚,但“窮玉終沈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