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古代用於宣布政教法令或戰爭時期的大鐘:木~鐘~。震動~。
都鐸是中國古樂器,有大鐘,形似鈸和雉,有舌。它在古代被用來宣布政治和宗教法令。春秋至漢代流行於中國。木鐸。靈多。中國古代青銅打擊樂器都鐸舞曲。
多用於軍事。其形狀與雍鐘略有相似,但比鐘小。手柄又短又方。有或沒有舌頭在體腔裏。有舌頭的人可以通過搖動發出聲音。舌頭由銅和木頭制成。金鐸的舌頭是青銅的,而木鐸的舌頭是木頭的。《左傳·襄公十四年》:“故曰,‘秋之民,忠道以木鐸’”。註:“男人是執行命令的官員。木鐸,木舌金鈴。”
擴展數據:
關於都鐸人物的習語
1.掛出建祭司:掛出建祭司是中國成語,其拼音為xuán táo jiàn duó,意為聽取臣民的意見。
來源:
語出於《淮南論訓》:“於時,聽治以五音,掛鐘鼓,置枷鎖以待四方人。標語上寫著:“教我怎麽鼓,教我怎麽鼓,教我怎麽鼓,教我怎麽震,教我怎麽打,坐牢的人就抖。"
含義:大禹在位期間,在住所附近設置了鐘、鼓、卿、鐸、韻五種樂器,並規定了四個方向的賢士如何使用:傳道者擊鼓,傳義者鳴鐘,控告者振鐸,憂慮者敲韻,冤獄者搖韻。於是大禹通過聽這五種聲音來處理。
2.毀鐘:變鐘為鐘。為小事而毀大事,比喻武斷愚蠢的行為。
來源:《淮南子說荀琳》:“心說毀舟是枷鎖;如果心靈渴望,它會摧毀祭司的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