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瓷窯和瓷器考古
古陶瓷學者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出土的陶瓷進行了多次科學鑒定和研究,提出了陶瓷的界定標準,改變了考古中長期存在的混陶現象,是古陶瓷研究的壹大進步。按照古代陶瓷學者提出的陶瓷的定義標準,中國真正的瓷器始於東漢時期,發源地在今天的浙江上虞。隨後,南方各地也紛紛建窯燒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的瓷器生產已進入成熟階段。北方爆發戰爭,經濟蕭條,手工業嚴重受損。瓷器工業的出現大約晚於北魏統壹北方之後。根據南北方的不同情況,分別介紹如下。
南方的瓷窯和瓷器
三國兩晉南北朝南方瓷窯考古發現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蘇南部的宜興,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省也有零星發現。這壹時期的瓷器大多是在窯址附近的六朝墓葬中發現的,也有部分瓷器是在除雲南、貴州以外的其他地方的六朝墓葬中出土的。
浙江是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也是主要產區之壹。其中越窯青瓷出現最早,產品數量最多,質量最好,名氣最大。浙東上虞、浙南寧波、永嘉都發現了東漢中後期的越窯窯址。在東漢晚期的墓葬中,陸續發現越窯生產的青瓷。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上虞小仙壇東約翰窯遺址出土的青瓷進行了測試分析,並與上虞龍泉塘西金悅窯青瓷的測試數據進行了對比。確認這些青瓷瓦具有瓷器光澤,透明度好,吸水率低,燒成溫度約為1300℃,胎釉結合緊密,符合現代瓷器的標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浙壹帶的制瓷業發展迅速。僅上虞就發現了30多處吳棟時期的窯址和60多處西晉時期的窯址。曹娥江沿岸的張子善、鞍山、小仙壇、龍池寺等地,窯址密布,是當時燒制青瓷的重要場所。這裏不僅有豐富的優質瓷土,還有燒制青瓷的充足燃料。曹娥江為青瓷出口提供了極為便利的運輸條件。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六朝墓葬出土的青瓷,常被發現是浙江出產的越窯瓷器。
除上虞外,浙江紹興、余姚、鄞縣、寧波、奉化、臨海、蕭山、余杭、湖州、江蘇宜興等十幾個市縣也發現了六朝瓷窯遺址。根據釉色的不同,可分為越窯、君山、甌、梧州、德慶等窯。月瑤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軍山窯位於江蘇太湖之濱,集中在宜興丁蜀鎮和軍山。甌窯位於浙江南部的溫州。梧州窯主要分布在浙江中部的金華地區。德清窯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北部的德清縣及其附近。上述瓷窯,除德清窯和上虞張子善窯外,都燒黑瓷,都燒青瓷,各有特色。
根據發掘資料,我國南方的青瓷壹般都是在龍窯燒制的。起初,陶瓷在同壹個窯中燒制,然後逐漸分開。窯的結構和燒制技術因時代不同而有所改進。總的來說,窯體由寬而短變為狹長,由統壹燒成變為分段燒成,窯床坡度由最初的緩變到最後的陡變到10度以上,窯型由無定形逐漸走向定型。隨著窯爐的變化和燒制技術的提高,窯具的設計也有所改進,從而增加了裝燒次數,提高了成品質量。
考古發現的六朝瓷器大多來自窯址附近的墓葬。長江下遊也是六朝瓷器的重要分布區,尤其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及其壹線沿江西馬鞍山、蕪湖,東至揚州、鎮江。根據形制、紋飾、琺瑯彩、器身等特征,可分為孫吳、西晉、東晉、南朝四個發展階段。吳棟青瓷大多保留了東漢瓷器的特點。常見的器皿有碗、雙耳或四耳壺、雙耳或四耳鍋、雙刃壺、水壺、油燈、香燭、吐壺等日常器皿。此外,還有模型明器,如堆放的塑料谷倉罐、羊形雕像、無物、爐竈、野雞、雞籠等。胎質堅硬細膩,淺灰白色,釉色灰藍色,表面不均勻。裝飾圖案有和弦、印刷對角線回文、對角線方格、雕刻、鏤空、疊放、粘貼等。南京及其附近地區出土的吳棟越窯青瓷,大多造型優美、典雅。比如1955南京光華門外趙世剛4號墓出土的青瓷虎,1958南京梁青山出土的青瓷羊像和青瓷熊燈,1974南京出土的青瓷熊燈。?水桶、籃子等。)、1955南京光華門外趙世剛鳳凰二年墓出土的蛙形水缸、1973金壇白塔天璽壹年墓出土的堆塑陽臺谷倉缸等。,都是越窯的精品,充分顯示了吳棟時期青瓷生產的高度藝術水平。
西晉青瓷的成就最為突出。與吳棟時期相比,工藝技術、容器的類型和裝飾的變化都有了顯著的發展。除了吳棟時期的原始形狀外,還出現了許多新的形狀,如圓柱罐、雞頭或虎頭雙耳罐、扁罐、圓腳痰盂、動物形雕像、三足盤、多子祈福、空心香、熊頭或兔頭註水。隨葬品中有新的犀牛形墓獸、男女俑、尖爐、豬舍、狗舍等。這些新造型有的直接使用動物形象,有的則用動物形象裝飾。壹般器皿中,浮雕彩帶比較受歡迎,如小對角線方格紋、井字菱形紋、串珠紋等。流行用竹刀在壺、碗、洗滌物上雕刻海星圖案和水波紋。谷倉的裝飾更為突出。在谷倉的肩部上方,有各種各樣的奴隸、衛兵、亭臺樓閣、長廊、烏龜和紀念碑的圖像。西晉晚期,青瓷釉上點醬褐色條紋的做法,打破了青瓷單色釉的傳統風格,豐富了釉的裝飾效果。
在青瓷上雕刻年號、產地、產地名稱,也是東吳西晉越窯青瓷的壹大特色。如南京趙石崗東吳虎腹上刻有“赤武十四年師從上虞宜”,江蘇金壇西晉墓出土的扁壺上刻有“紫(此)也是會稽能師上虞者”。紹興、余姚、平陽等地發掘的西晉墓葬,以及吳縣獅子山的西晉傅氏墓葬,在堆臺的糧倉壇上,往往刻有“元康於××年××月造,將被召回”“以此為子子孫孫遷無極之喪更佳”等字樣。說明上虞是當時青瓷的重要產地,也體現了生產青瓷的商業性。
東晉時期,青瓷生產進入普及階段。瓷器造型趨於簡單實用,裝飾性大減,模型器衰落。常見的產品有罐、盆、盤、碗、碗、盆、洗臉盆、燈、硯臺、水碗、香、痰盂、老虎、羊形燭臺等。餐具大多大小匹配。裝飾圖案以和弦為主,少數器物上仍可見水波紋。到東晉晚期,開始出現蓮花花瓣圖案。在南朝,仍然采用金代的制瓷工藝。胎質多為致密灰白色,通體塗以青釉。壺的造型較小,產品多為雞頭壺、盤口壺、四系壺。浮雕蓮花花瓣和雕刻蓮花圖案成為當時的主要裝飾圖案,這表明佛教在南朝時期非常流行。西晉後期出現的棕點畫工藝,至今仍普遍存在,但棕點小而密,與原畫不同。
長江中遊的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在三國時期左右開始設置窖池制瓷。吳永安六年墓、吳五年墓、武昌蓮溪寺吳永安五年墓、孫藝程吳孫將軍墓地隨葬青瓷等都為這壹觀點提供了佐證。四座吳棟墓中埋葬的青瓷,在胚質、釉色、器型上基本壹致。屬於越窯青瓷體系的壹個分支。胎為淺灰色,釉色分為豆綠和蟹殼綠。豆青釉薄而光滑,薄而不脫落;蟹殼青釉不均勻,流蠟,脫落。釉面不如底子好,有的壺罐表面印有麻紋。器物的主要造型有壺、盆、碗、碟、杯、盤、案、馬克杯、耳杯、香薰等日用器皿,庭院、住宅、倉庫、爐竈、碗、臼、牛車、牲畜、畜圈等模型器皿。形制和胎釉與浙江越窯青瓷略有不同。值得註意的是,安徽馬鞍山孫吳朱然、賈墓中出土的部分青瓷與這四座墓葬中出土的同類青瓷完全相同。說明三國時江西、湖北已經燒制青瓷,並把青瓷作為商品賣到長江下遊。
西晉時期,長江中遊地區的青瓷數量顯著增加。從墓葬隨葬陶器的比例來看,江西瑞昌馬頭西晉墓隨葬的青瓷有66件,陶器只有6件;湖北黃陂吳末金初墓隨葬青瓷73件,陶器7件;益陽、長沙等地的西晉較大型墓葬,幾乎都有青瓷陪葬。壹般形狀規整,釉色鮮艷潤澤,紋飾華麗。有郵票、貼花、著色和透雕,壹種新的技術褐色釉點畫已經開始出現。缺點是釉胎還是結合不好,吸水率和氣孔率高。東晉南朝與長江下遊地區壹樣,青瓷產品以器皿為主,明器較少,紋飾簡單,燒制技術也有所提高,但釉面光澤度差,透明度不如長江下遊地區生產的。
長江中遊地區發現的重要窯址有四處,分別是江西豐城窯址、湖南湘陰窯址、成都青羊宮窯址和四川邛崍窯址。鳳城窯遺址位於羅湖壹帶,占地約3萬平方米,部分廢品堆積達5-6米。開挖於1979。上層堆的是唐代瓷器,下層和南昌、新幹、清江、永修等南朝墓葬出土的瓷器壹樣。豐城在唐代屬於洪州,這裏發現的南窯應該是唐代洪州窯的前身。湘陰窯遺址位於縣城的堤坑地區,占地面積約654.38+萬平方米。開挖於1973。在25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出土了1000多件西晉至初唐時期的青瓷,以及大量的匣缽等窯具。其中晉南朝的瓷器與長沙、瀏陽、湘陰、益陽、郴州等地的晉南朝墓葬的瓷器壹模壹樣。湘陰在唐代屬於越州,這裏發現的晉南朝窯址應該是唐代嶽州窯的前身。成都青羊宮窯址、邛崍縣古驛窯址和唐世芳窯址僅進行過小規模的調查和發掘。初步認為這些窯址都是南朝燒造,盛行於唐代。四川南朝墓葬中的四系壺、四系壺、平足碗,以及杯、盤、碗等日用器皿,都可以在這些窯址的遺物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