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馬援有哪些典故?馬援有哪些典故?

馬援有哪些典故?馬援有哪些典故?

馬援是東漢時期的壹位偉大英雄。他壹生致力於穩定國家疆域,為東漢邊防立下了汗馬功勞。馬援勇敢、善戰、忠誠、愛國,他為國捐軀的精神被後人廣為稱頌和敬仰。現在,有許多成語典故來自馬援的事跡。

馬援有哪些典故?

馬援壹生為國而戰,關於他的典故很多,有善於向名馬取經的,有馬射潮的,有束手無策的,有畫虎作狗的,還有眾所周知的馬裹屍、蒼勁晚年、馬助銅柱,很多都體現了馬援忠君報國的精神。

盛年的馬援。

《老當益壯》出自葉凡的《馬援傳》,描述了壹個誌存高遠的人。馬援從小就雄心勃勃,去邊陲縣城放牧。長大後,他當了縣督佑。在失去官職後,他仍然從事放牧,但他慷慨地將自己積累的財富送給了親朋好友。馬援說:“君子越窮,越要堅定。他年紀越大,就越有野心。”他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成為了東漢的開國元勛。

馬援銅柱是壹個著名的典故,與古代中越邊境有關。公元40年,鄭汴、鄭二在交趾造反,爆發“二征起義”,攻占交趾縣,與合浦、九鎮等周邊縣的黑話人壹起擊潰皇軍,占領六十余城。馬援成功地平叛,在趾部樹立了壹根銅柱作為漢朝南方的邊界,上面刻著“銅柱斷後,趾端”的字樣。越南人每次經過這根柱子都扔石頭,它就成了壹座小山。

馬援裹體的典故

馬革裹屍的英雄是馬援,也出自《馬援傳》。是他南征歸來和親友聚會時說的話。表達了他身在邊疆,為國捐軀的誌向,沒有被兒女情長所束縛。馬援的最終結局也滿足了他的期望。

馬援,馬歌典故中的主人公。

馬援經常出去打仗。有壹次,他回到洛陽,親戚朋友都出來迎接祝賀。其中,有壹個名叫紀萌的人擅長策劃,他讓每個人都向他祝賀。馬援很不高興,說:“我希望妳能說點什麽來說服我。妳為什麽不加入喧囂,像其他人壹樣只說好話呢?”我只是做了壹點點貢獻,享受了壹大片封地和壹大筆獎勵。怎麽能長久?妳為什麽不教我?”紀萌說,“我只是有點無知,不知道如何回答。"

馬援進壹步說:“現在烏桓和匈奴多次入侵北疆,我要平定他們。作為壹個紳士,妳會死在邊境,然後被送回來,用馬皮和屍體埋葬。妳怎麽能躺在床上,被妳的孩子圍著死去?”紀萌感嘆:“將軍是真正的烈士。”

馬援晚年平定嶺南時,被困在虎頭山。炎熱的天氣和真正的疲勞使許多士兵生病了。自己身患重病,仍堅持督戰,最終在南征中犧牲。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當初“以馬蓋身”的心願。

馬援是東漢傑出的將軍。他是東漢初年為了穩定邊關,南征北戰,穩定疆域的功臣。他精忠報國,壹生戎馬,其功績和精神為後人所景仰。後人的成語“老當益壯”、“被馬埋”等,都來源於馬援的典故,體現了他寶貴的愛國精神,值得後人尊重和學習。